尿道结石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其成因包括局部因素(尿道狭窄、感染、尿道憩室)、全身因素(尿液成分异常、饮水量不足、其他全身疾病影响)以及年龄与性别因素(不同年龄段成因有别,男性因尿道特点更易发生,女性也可因相关因素发病)。
一、局部因素
1.尿道狭窄:尿道狭窄会阻碍尿液正常排出,使尿液中某些成分容易在局部沉积形成结石。例如,先天性尿道狭窄(如尿道外口狭窄、尿道瓣膜等)或后天性尿道狭窄(多因尿道损伤、炎症、手术等引起),都可能增加尿道结石形成的风险。
2.感染:尿道感染时,细菌、脓细胞等会作为核心,促使尿液中的矿物质围绕其沉积形成结石。同时,感染还会改变尿道内环境,影响尿液的理化性质,有利于结石的形成。比如,大肠杆菌等常见致病菌引起的尿道感染,长期存在会增加尿道结石发生几率。
3.尿道憩室:尿道憩室是尿道壁上的囊性病变,尿液容易在憩室内潴留,导致尿液中的晶体物质沉淀,进而形成结石。
二、全身因素
1.尿液成分异常
尿液中钙、草酸、尿酸等浓度升高:当机体代谢紊乱时,尿液中钙、草酸、尿酸等成分含量增加。例如,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患者,甲状旁腺激素分泌过多,会使血钙升高,尿钙排出增加,容易形成含钙结石;痛风患者由于尿酸代谢异常,尿液中尿酸浓度升高,易形成尿酸结石。
尿液pH值改变:尿液酸碱度异常也会影响结石的形成。例如,尿酸结石多在酸性尿液中形成,而磷酸镁铵结石则易在碱性尿液中形成。一些生活方式因素可能影响尿液pH值,如长期高蛋白、高嘌呤饮食等可能导致尿液偏酸,增加尿酸结石形成风险;而长期服用某些药物或患有某些疾病可能使尿液偏碱,增加磷酸镁铵结石形成风险。
2.饮水量不足:饮水过少会导致尿液浓缩,尿液中晶体物质的浓度相对升高,容易析出形成结石。尤其是在高温环境下工作或运动量大的人群,如果没有及时补充水分,更易发生尿道结石。例如,夏季高温时,户外工作者若饮水不足,尿液浓缩,增加了尿道结石的发病几率。
3.其他全身疾病影响:一些全身性疾病也可能与尿道结石的形成相关,如尿路梗阻性疾病可导致尿液潴留,进而促进结石形成;某些代谢性疾病除了影响尿液成分外,还可能通过多种途径影响泌尿系统内环境,增加结石形成风险。
三、年龄与性别因素
1.年龄:尿道结石在各个年龄段都可能发生,但不同年龄段的成因有所差异。儿童尿道结石相对少见,多与先天性尿道畸形等因素有关;中青年人群尿道结石的形成与尿液成分异常、生活方式等因素关系密切;老年人则可能因前列腺增生等原因导致尿路梗阻,进而容易形成尿道结石。例如,老年男性因前列腺增生引起排尿困难,尿液潴留,容易形成尿道结石。
2.性别:男性尿道较长且有生理弯曲,相对女性更易发生尿道结石。男性尿道结石多来自上尿路,在排出过程中停留于尿道狭窄处;女性尿道短而直,发生尿道结石的几率相对较低,但也可能因尿道憩室、感染等因素发生尿道结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