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急性阑尾炎高发人群包括5-10岁儿童(阑尾结构功能特点易致梗阻发炎)、婴幼儿(阑尾解剖生理特点及症状表达问题易延误病情);男女总体发病率无绝对显著差异,男孩略高;饮食不规律(致胃肠功能紊乱、阑尾梗阻风险升)、卫生习惯差(易致肠道细菌感染蔓延阑尾)的儿童高发;有既往胃肠道疾病史(如阑尾炎复发、肠道寄生虫感染等)及免疫力低下的儿童风险高,前者需密切关注腹部情况,后者需加强营养、预防感染。
5-10岁儿童:此阶段儿童身体处于生长发育过程中,阑尾的结构和功能特点使得该年龄段相对容易发生急性阑尾炎。随着身体的发育,阑尾的管腔等结构特点在这个年龄段可能更容易出现梗阻等情况,从而引发炎症。例如,相关研究发现,在儿童急性阑尾炎患者中,5-10岁占比较大,这与该年龄段阑尾的解剖生理特点有关,如阑尾壁淋巴组织丰富,易增生、肿胀导致管腔阻塞。
婴幼儿:婴幼儿的阑尾呈漏斗状,基底部相对较宽,但是阑尾壁薄,肌层及神经发育不完善,一旦有感染等情况,炎症容易扩散。而且婴幼儿自身对疾病的表达能力有限,往往不能准确描述症状,容易延误病情,也是小儿急性阑尾炎的高发人群之一。比如婴幼儿患急性阑尾炎时,可能仅表现为哭闹、呕吐等非特异性症状,不易早期识别。
性别方面
从总体发病率来看,男女在小儿急性阑尾炎的发病上并没有绝对的显著性别差异,但相对而言,在儿童群体中,男孩患急性阑尾炎的概率略高于女孩,不过这种差异不是非常绝对,仍有较多女孩会患小儿急性阑尾炎。
生活方式方面
饮食不规律的儿童:长期饮食不规律,如经常暴饮暴食、食用过多辛辣、油腻等刺激性食物,会影响胃肠道的正常功能,导致胃肠道功能紊乱,进而可能影响阑尾的正常蠕动和排空,增加阑尾梗阻的风险,从而提高患急性阑尾炎的几率。例如,经常吃快餐、零食的儿童,胃肠道环境容易被破坏,阑尾的正常生理状态受到影响。
卫生习惯较差的儿童:不注意个人卫生,容易导致肠道细菌感染的机会增加,细菌可能通过肠道蔓延至阑尾,引发阑尾炎症。比如不经常洗手就进食,肠道内的细菌可能进入阑尾,引起感染性炎症。
特殊人群风险及注意事项
有既往胃肠道疾病史的儿童:如果儿童既往有过阑尾炎反复发作的病史,或者有其他胃肠道疾病史,如肠道寄生虫感染等,会使阑尾的局部环境处于相对不稳定的状态,再次发生急性阑尾炎的风险会升高。对于这类儿童,家长要更加密切关注其腹部情况,一旦出现腹痛等疑似阑尾炎的症状,要及时就医。例如,既往有肠道蛔虫症的儿童,蛔虫可能钻人阑尾腔,引起梗阻,导致急性阑尾炎的发生。
免疫力低下的儿童:免疫力低下的儿童,身体对抗细菌等病原体的能力较弱,更容易受到细菌等的侵袭,阑尾发生感染的可能性增加。这类儿童需要加强营养,增强体质,同时注意预防感染,如在季节变化时及时增减衣物等。比如患有先天性免疫缺陷病的儿童,自身免疫功能异常,患小儿急性阑尾炎的风险相对较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