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性出血热由汉坦病毒属病毒引起具自然疫源性有季节性地区性经接触、呼吸道、消化道及虫媒传播临床表现有发热期等五期诊断依据含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治疗遵循早发现早休息早治疗和就近治疗原则对症支持特殊人群中儿童需密切监测病情老年要关注基础病与本病相互影响孕妇重母婴安全有基础病史者需兼顾基础病治疗。
一、定义
流行性出血热是由汉坦病毒属病毒引起的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和地区性,主要通过接触、呼吸道、消化道及虫媒等途径传播。
二、病原体
其病原体为汉坦病毒属病毒,包括汉坦病毒、汉城病毒等,病毒可侵袭人体血管内皮细胞及肾脏等组织,引发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
三、传播途径
1.接触传播:直接接触带病毒的宿主动物(如鼠类)或其排泄物、分泌物,病毒可通过破损皮肤或黏膜侵入人体。
2.呼吸道传播:含病毒的气溶胶经呼吸道吸入后可导致感染。
3.消化道传播:进食被带病毒宿主动物排泄物污染的食物,病毒经消化道黏膜侵入机体。
4.虫媒传播:革螨或恙螨等节肢动物叮咬携带病毒宿主后,再叮咬人类可传播病毒。
四、临床表现
1.发热期:起病急,表现为高热、全身酸痛、头痛、腰痛等,可伴有恶心、呕吐、腹痛等消化道症状及颜面、颈部、上胸部充血潮红(“三红”征)等。
2.低血压休克期:多在发热末期或热退同时出现血压下降、休克表现,可伴尿量减少等。
3.少尿期:出现少尿或无尿,伴尿毒症、酸中毒及电解质紊乱等表现。
4.多尿期:尿量逐渐增多,此期若处理不当可发生脱水及电解质紊乱。
5.恢复期:尿量恢复正常,症状逐渐消失,体力逐步恢复,但部分患者可遗留高血压、肾功能减退等后遗症。
五、诊断依据
1.流行病学资料:发病前有疫区居住史、鼠类接触史等。
2.临床表现:具有发热、出血、肾损害等典型表现。
3.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可见白细胞计数增高、血小板减少等;尿常规有蛋白尿、血尿等;血清学检测可检出汉坦病毒特异性抗体等。
六、治疗原则
遵循“早发现、早休息、早治疗和就近治疗”原则,针对各期进行对症支持治疗。发热期需卧床休息、物理降温等;低血压休克期需补充血容量、纠正休克;少尿期需进行利尿、导泻等;多尿期需注意水电解质平衡;恢复期需加强营养、逐步恢复体力。
七、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患者:需密切监测体温、尿量及精神状态,因儿童病情变化可能较快,应及时就医并严格遵循医嘱,避免自行用药,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缓解不适。
老年患者:多伴有基础疾病,需关注基础疾病与流行性出血热的相互影响,加强生命体征监测,积极防治并发症,治疗中需兼顾基础疾病的控制。
孕妇患者:需特别关注母婴安全,及时就医,采取防护措施避免病毒传播给胎儿,治疗过程中需权衡药物对母婴的影响。
有基础病史患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患者,需在治疗流行性出血热的同时,密切监测基础疾病指标,调整基础疾病相关治疗方案,避免两种疾病相互影响加重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