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由伤寒沙门菌引起经污染水或食物、日常接触及媒介传播,临床有典型症状如持续发热等及肠出血、肠穿孔等并发症,病理是全身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增生性反应及回肠下段病变过程,特殊人群儿童等有不同特点,诊断依据为临床表现及血培养、肥达反应等实验室检查。
一、定义与病原体
伤寒是由伤寒沙门菌引起的急性消化道传染病,伤寒沙门菌属于沙门菌属D群,为革兰氏阴性杆菌,具有周鞭毛,能运动,不产生芽孢和荚膜,耐低温,在水中可存活2~3周,在粪便中能存活1~2个月。
二、传播途径
主要通过污染的水或食物传播,经口进入人体。当水源被污染时可引起暴发流行,日常生活接触和苍蝇、蟑螂等媒介也可传播病菌。
三、临床特征
1.典型症状
发热:多为持续性高热,体温可高达39~40℃,热型常为稽留热,持续1~2周。
消化系统症状:可有食欲减退、腹胀、腹痛等,部分患者可有便秘或腹泻。
神经系统症状:表现为精神恍惚、表情淡漠、听力减退等,严重时可出现谵妄、昏迷或脑膜刺激征。
循环系统症状:相对缓脉较为常见,即体温升高但脉搏增加不明显。
皮疹:病程7~14日,部分患者可出现玫瑰疹,多见于胸、腹部,数量较少,一般在10个左右,压之褪色。
肝脾肿大:病程1周末可有脾肿大,部分患者有肝肿大。
2.并发症
肠出血:是较常见的严重并发症,多发生在病程2~3周,出血量可少可多,严重时可出现休克。
肠穿孔:为最严重的并发症,多发生在病程2~3周,好发于回肠末段,穿孔前常伴有腹胀、腹泻或肠出血等表现,穿孔时患者突感右下腹剧烈疼痛,伴有恶心、呕吐、体温下降等,随后出现腹膜刺激征。
四、病理机制
主要是全身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的增生性反应,回肠下段的集合淋巴结与孤立淋巴滤泡病变最具特征性,病变过程分为髓样肿胀期、坏死期、溃疡期、愈合期。在髓样肿胀期,肠壁淋巴组织明显肿胀呈纽扣样突起;坏死期肿胀的淋巴组织中心发生坏死;溃疡期坏死组织脱落形成溃疡,若累及血管可引起出血,累及肌层和浆膜层可引起肠穿孔;愈合期溃疡处肉芽组织增生将溃疡填平,瘢痕组织形成而愈合。
五、特殊人群特点
1.儿童:儿童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感染伤寒后症状可能不典型,发热程度相对较轻,但肠道病变可能较重,易发生肠穿孔等并发症,需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2.老年人:老年人机体功能衰退,感染伤寒后病情可能较重,恢复较慢,常伴有基础疾病,感染伤寒后可能使基础疾病加重,应加强支持治疗和监测。
3.基础疾病患者:患有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基础疾病的患者感染伤寒后,机体抵抗力下降,病情进展可能更快,且基础疾病与伤寒相互影响,需综合评估病情,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
六、诊断依据
1.临床表现:有持续发热、消化道症状、神经系统症状、玫瑰疹、肝脾肿大等表现。
2.实验室检查
血培养:病程第1周阳性率最高,可作为确诊的重要依据。
肥达反应:伤寒血清凝集试验,“O”抗体的凝集效价≥1:80,“H”抗体≥1:160时有诊断价值,但需动态观察,若效价逐渐升高则更有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