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水肿是脑内水分异常增多致脑容积增大的病理状态,可由多种因素引发,病因包括血管源性(常见于脑肿瘤等破坏血脑屏障致间质水肿)、细胞毒性(多由脑缺血缺氧等致细胞内钠水潴留)、间质性(多见于梗阻性脑积水致脑脊液渗透间质)、渗透压性(常见于低钠血症致细胞内水肿),临床表现因程度不同有差异,影像学检查靠头颅CT及更敏感的MRI,治疗分针对原发病的病因治疗和对症支持,对症支持用脱水剂需考虑特殊人群如儿童谨慎用、老年人综合评估全身状况等。
一、脑水肿的定义
脑水肿是指脑内水分异常增多,致使脑容积增大的病理状态,是多种脑部疾病共同的病理过程,可由多种因素引发并对神经系统功能产生影响。
二、病因分类及机制
(一)血管源性脑水肿
常见于脑肿瘤、脑外伤、脑出血等情况。因血脑屏障遭到破坏,血浆蛋白等成分渗入间质,使得细胞外间隙扩大,水分积聚于此。例如脑肿瘤周围常出现血管源性脑水肿,肿瘤压迫周围血管及组织,破坏血脑屏障,引发间质水肿。
(二)细胞毒性脑水肿
多由脑缺血缺氧、中毒(如氰化物中毒)等所致。细胞代谢出现障碍,钠泵功能受损,细胞内钠水潴留,细胞肿胀。像脑缺血发生时,细胞能量供应不足,钠泵无法正常工作,导致细胞内钠离子增多,进而吸收大量水分,引起细胞毒性脑水肿。
(三)间质性脑水肿
多见于梗阻性脑积水时,脑脊液循环受阻,脑室压力升高,脑脊液经室管膜渗透至脑室周围间质,造成间质水肿。比如第四脑室梗阻时,脑脊液无法正常循环,脑室扩大,脑室周围间质出现水肿。
(四)渗透压性脑水肿
常见于低钠血症等情况。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水分向细胞内转移,致使细胞内水肿。例如快速纠正低钠血症不当,可能引发渗透压性脑水肿,因为细胞外液渗透压迅速改变,水分进入细胞内导致细胞肿胀。
三、临床表现
脑水肿程度不同,临床表现有差异。轻度脑水肿可能仅有头痛、轻度呕吐;中度及重度脑水肿可出现明显头痛、频繁呕吐、视神经乳头水肿,还可能有意识障碍,如嗜睡、昏迷等,严重时可引发脑疝,出现瞳孔变化、呼吸循环紊乱等危急征象。
四、诊断方法
(一)影像学检查
头颅CT可发现脑实质密度减低、脑室变小等改变;头颅MRI对脑水肿的显示更为敏感,能清晰呈现脑内水分增多的区域及程度,有助于精准判断脑水肿情况。
五、治疗原则
(一)病因治疗
针对引发脑水肿的原发病进行处理,如解除脑肿瘤压迫、纠正脑缺血缺氧状态、治疗梗阻性脑积水等,从根本上解决脑水肿的诱因。
(二)对症支持治疗
可使用脱水剂(如甘露醇等,但儿童需谨慎使用,避免过度脱水导致循环问题)减轻脑水肿,同时需考虑不同人群特点,如老年人脑水肿需关注其肝肾功能对药物代谢的影响,儿童脑水肿要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措施,如合理调整体位等。特殊人群方面,儿童脑水肿时需密切监测其生命体征及神经系统症状变化,避免不恰当使用可能影响其生长发育的药物;老年人脑水肿可能合并心脑血管疾病等基础病症,治疗时要综合评估全身状况,谨慎选择治疗方案,以保障患者安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