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疸型肝炎有多种症状,包括黄疸相关的皮肤巩膜黄染、尿液变浓茶色;消化道的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全身的乏力、发热;肝区的疼痛等。皮肤和巩膜因胆红素升高变黄,尿液如浓茶,患者食欲大减、恶心呕吐,全身乏力,部分发热,肝区有隐痛等不适。
一、黄疸相关症状
1.皮肤和巩膜黄染:这是黄疸型肝炎较具特征性的表现。由于胆红素代谢异常,血液中胆红素浓度升高,导致皮肤、黏膜(包括巩膜)呈现黄色。不同患者黄疸程度可能有所差异,一般来说,病情越重,黄疸往往越明显。新生儿出现黄疸型肝炎时,皮肤黄染可能首先从面部开始,然后逐渐波及全身,家长需密切观察其黄疸进展情况。对于儿童和成人,皮肤黄染也会从手部、足部等部位逐渐向躯干蔓延。
2.尿液颜色改变:患者的尿液会变得如同浓茶一般。这是因为胆红素经过代谢后通过尿液排出,使得尿液中胆红素含量增加。例如,正常尿液呈淡黄色,而黄疸型肝炎患者的尿液颜色会明显加深,呈深黄色或黄褐色。这种尿液颜色的改变是由于胆红素代谢紊乱,超出了肾脏的正常处理范围,从而随尿液排出体外导致的。
二、消化道症状
1.食欲减退:患者常常会出现食欲明显下降的情况。这是因为肝脏是参与消化代谢的重要器官,肝炎发生时,肝脏功能受到影响,胆汁分泌和排泄异常,进而影响食物的消化和吸收。无论是儿童还是成人,都会表现出对以往喜爱的食物兴趣降低,食量减少。例如,儿童可能原本喜欢吃的水果、零食等,此时都不愿意进食。成人则可能出现吃饭量较平时减少,甚至看到油腻食物就恶心、抵触的情况。
2.恶心、呕吐:部分黄疸型肝炎患者会出现恶心、呕吐的症状。这与胃肠道受到胆红素刺激以及肝脏功能受损后导致的消化功能紊乱有关。在儿童中,可能表现为吃奶量减少,吃奶后容易出现呕吐;成人则可能在进食后不久就感到恶心,严重时会发生呕吐,呕吐物多为胃内容物。
三、全身症状
1.乏力:患者会感觉全身疲倦、没有力气,即使经过充分休息也难以缓解。这是因为肝脏患病后,机体的代谢功能受到影响,能量产生不足。儿童可能会表现出活动量明显减少,原本爱跑爱跳的孩子变得不爱动弹;成人则会出现工作、日常活动耐力下降,比如原本能轻松爬几层楼梯,现在爬一层就感觉很累。
2.发热:部分黄疸型肝炎患者可能会出现发热症状,体温一般在37.5℃-38.5℃左右,也有少数患者体温会更高。发热的原因可能与肝脏炎症反应引起的机体免疫应答有关。但需要注意与其他感染性疾病引起的发热相鉴别。对于儿童,由于其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完善,发热时可能还会伴有哭闹不安等表现;成人发热时则可能会感觉身体燥热、不适。
四、肝区相关症状
1.肝区疼痛:患者的右上腹,也就是肝区部位可能会出现隐痛、胀痛或钝痛等不适感觉。这是因为肝脏发炎肿胀,引起肝包膜受到牵拉所致。儿童表述可能不太准确,可能会用手去触摸右上腹或者表现出哭闹不安等异常行为来表达不适;成人则能够较明确地指出肝区疼痛的位置,疼痛程度因人而异,有的患者疼痛较轻,仅为偶尔的隐痛,有的患者疼痛较为明显,影响日常生活和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