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龈息肉是牙龈组织向龋洞增生形成的息肉样物体,由龋齿及局部刺激因素引起,外观可见龋洞红色软息肉、有相应症状,可通过口腔检查和影像学检查诊断,治疗需去除刺激因素、切除息肉并后续处理,不同人群有不同注意事项,儿童需家长助养成良好习惯、成年人要定期检查及处理不良修复体、老年人要注重口腔清洁及处理相关问题并关注全身状况。
一、定义
牙龈息肉是牙龈组织向龋洞增生所形成的息肉样物体。通常是由于牙齿出现龋洞后,牙龈乳头受到刺激,逐渐增生长入龋洞内而形成。
二、形成原因
1.龋齿因素:当牙齿发生龋坏,龋洞形成后,牙龈乳头会处于相对暴露且受刺激的状态。长期的食物残渣堆积、细菌感染等刺激会促使牙龈组织向龋洞内生长,进而形成牙龈息肉。例如,牙齿发生较深龋坏未及时治疗时,就容易引发牙龈息肉。
2.局部刺激因素:不良的口腔卫生习惯,如不按时刷牙、漱口,导致口腔内细菌滋生,长期刺激牙龈组织;不合适的修复体边缘刺激牙龈等,都可能诱发牙龈息肉。
三、临床表现
1.外观表现:在龋洞处可见红色、质地较软的息肉样组织,通常呈颗粒状或乳头状,与牙龈组织颜色相近,触之易出血。
2.症状表现:一般情况下可能没有明显疼痛,但在进食时,食物可能会刺激息肉组织,导致出血或引起不适感。如果合并感染,可能会出现局部肿胀、疼痛等症状。
四、诊断方法
1.口腔检查:医生通过肉眼观察口腔内牙齿的情况,重点查看龋洞周围牙龈的状态,能够发现牙龈息肉的存在。可以看到龋洞内有增生的牙龈组织。
2.影像学检查:必要时可能会进行X线检查等,以了解牙齿龋坏的深度、范围以及周围牙槽骨的情况,辅助诊断牙龈息肉,同时排除其他可能的口腔疾病。
五、治疗原则
1.去除刺激因素:首先需要去除导致牙龈息肉形成的刺激因素,如治疗龋齿,将龋洞内的腐质等清理干净。
2.切除息肉:对于已经形成的牙龈息肉,通常需要在局部麻醉下将息肉切除。切除后要注意口腔卫生,防止感染,促进创口愈合。
3.后续治疗:根据牙齿龋坏的具体情况,进一步进行补牙、根管治疗或拔牙等后续处理。例如,如果牙齿龋坏严重无法保留,则可能需要拔除患牙;如果牙齿还有保留价值,则进行相应的修复治疗等。
六、不同人群的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口腔卫生意识相对较弱,家长要帮助儿童养成良好的刷牙习惯,每天早晚正确刷牙,饭后漱口,预防龋齿及牙龈息肉的发生。如果儿童出现牙龈息肉相关症状,要及时带儿童到口腔科就诊,避免延误治疗,影响牙齿的正常发育。
2.成年人:成年人要保持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定期进行口腔检查,一般建议每年至少进行一次口腔检查,以便早期发现口腔问题并及时处理。如果因不良修复体等因素导致牙龈息肉,要及时更换合适的修复体。
3.老年人:老年人可能存在口腔卫生维护不佳、牙齿缺失等情况,更容易发生牙龈息肉等口腔问题。老年人要更加注重口腔清洁,定期到口腔科检查,对于松动牙、残根等要及时处理,预防牙龈息肉的形成。同时,老年人身体机能相对下降,在治疗过程中要关注其全身状况,确保治疗安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