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龈癌早期有多种症状,包括口腔内出现质地硬、边界不清的异常肿物,早期有轻微或逐渐加重的疼痛,肿瘤侵犯牙槽骨致牙齿松动移位,还会出现刷牙或咬硬物时不易止住的口腔出血,各年龄段、不同性别均可发生,且与不良生活方式、口腔病史等相关,其机制多与致癌因素致细胞异常增殖、刺激神经末梢、侵犯牙槽骨及肿瘤血管脆弱易破等有关。
一、口腔内异常肿物
表现:牙龈上会出现质地较硬、边界不清的肿物,可能是局部牙龈组织异常增生形成。例如,患者可能发现牙龈某一部位有小的凸起,且长期不消退。在年龄方面,各年龄段都可能发生,但中老年人相对更常见一些。对于有长期吸烟、饮酒等不良生活方式的人群,发生牙龈癌的风险相对较高,因为这些不良生活方式会刺激口腔黏膜,增加癌变的可能性。而有口腔卫生不良、牙齿残根残冠长期刺激牙龈等病史的人群,也更容易出现牙龈局部的异常病变。
相关机制:牙龈组织细胞在各种致癌因素(如长期慢性炎症刺激、化学物质刺激等)作用下,细胞异常增殖,从而形成肿物。
二、疼痛
表现:早期可能出现轻微的疼痛或不适感,随着病情发展,疼痛可能会逐渐加重。疼痛性质多为隐痛、胀痛等。不同年龄的患者对疼痛的感知和表述可能有所不同,儿童可能不太会准确表达疼痛,但会表现出哭闹、不愿进食等情况;成年人则能较清晰地描述疼痛的部位和程度。生活方式方面,长期熬夜、免疫力低下的人群可能更易在早期出现疼痛等症状,因为免疫力下降会使身体对癌细胞的监控和防御能力减弱,导致病情进展相对较快,疼痛等症状更早出现。有口腔疾病病史的人群,本身口腔环境就存在问题,更易引发牙龈癌早期的疼痛表现。
相关机制:肿瘤生长过程中刺激周围神经末梢,或者肿瘤侵犯周围组织引起炎症反应等,都会导致疼痛的产生。
三、牙齿松动、移位
表现:肿瘤侵犯牙槽骨等结构,会影响牙齿的稳固性,导致牙齿出现松动,甚至移位。在性别方面,没有明显的性别差异,但不同性别的生活方式可能有所不同,比如男性吸烟、饮酒的比例相对可能更高,这会增加牙龈癌的发病风险,进而更容易出现牙齿松动等症状。对于有正畸治疗等牙科治疗史的人群,牙齿本身可能处于相对不稳定状态,若发生牙龈癌,更容易出现牙齿松动移位的情况。年龄上,中老年人牙齿本身的稳固性相对较差,发生牙龈癌后牙齿松动移位的表现可能更易被察觉。
相关机制:牙龈癌组织侵犯牙槽骨,破坏了牙槽骨对牙齿的支持结构,从而引起牙齿松动、移位。
四、口腔出血
表现:常表现为刷牙时牙龈出血,或者咬硬物时牙龈出血,且出血不易止住。不同年龄的人群刷牙习惯等有所不同,儿童可能刷牙不够规范,容易导致牙龈出血,但如果是牙龈癌引起的出血,往往是持续存在且不易缓解。生活方式中,长期服用抗凝药物的人群(如因心脏疾病等服用华法林的患者)本身就有出血倾向,若出现牙龈癌,出血情况可能更严重。有口腔创伤史的人群,牙龈本身可能处于敏感状态,更易出现出血症状。
相关机制:肿瘤组织血管丰富且脆弱,容易破裂出血,同时肿瘤侵犯牙龈组织,导致牙龈组织的完整性被破坏,容易引起出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