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口疝是腹部手术常见远期并发症,病因包括手术相关的切口感染、缝合技术不当、切口类型及患者自身的营养状况、肥胖、基础疾病,临床表现为手术切口部位可复性肿块伴局部不适,嵌顿时有急腹症,体征是切口处可触及腹壁缺损,诊断靠体格检查及超声、CT,治疗分非手术用疝带和手术修补,老年患者术前需评估基础病术后加强护理,儿童手术要考虑生长选合适术式防复发。
一、定义
切口疝是指腹腔内的脏器或组织通过手术切口处的薄弱区域突出体表形成的疝,是腹部手术常见的远期并发症之一。
二、病因
(一)手术相关因素
1.切口感染:手术过程中切口发生感染,会破坏切口处的组织修复,降低局部组织的强度,增加切口疝发生风险。例如,腹部污染手术切口感染率相对较高,切口疝发生率也相应升高。
2.缝合技术不当:如缝合时组织对合不良、缝线张力过大导致组织撕裂等,均可影响切口愈合,进而引发切口疝。
3.切口类型:不同类型的手术切口,切口疝发生率有所差异,一般横向切口(如麦氏切口)的切口疝发生率低于纵向切口。
(二)患者自身因素
1.营养状况:营养不良会影响组织修复能力,如蛋白质缺乏等,不利于切口愈合,易诱发切口疝。
2.肥胖:肥胖患者腹部脂肪堆积,腹内压力较高,且切口局部组织承受的张力增大,增加了切口疝发生几率。
3.基础疾病:患有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患者,机体代谢及免疫功能受影响,切口愈合能力下降,切口疝发生风险升高。
三、临床表现
(一)症状
患者多表现为手术切口部位可复性肿块,站立或用力时肿块突出明显,平卧休息时肿块可缩小或消失。部分患者可能伴有局部隐痛、坠胀感等不适。若疝内容物发生嵌顿或绞窄,可出现腹痛、恶心、呕吐等急腹症表现。
(二)体征
体格检查时,于手术切口处可触及腹壁缺损,按压或平卧后可回纳腹腔内容物,有时可摸到腹壁缺损的边缘。
四、诊断
(一)体格检查
通过视诊及触诊,观察切口部位有无异常肿块及缺损情况。
(二)影像学检查
1.超声检查:可清晰显示切口处腹壁缺损及疝内容物情况,有助于初步诊断。
2.CT检查:能更精准地评估腹壁缺损大小、疝内容物与周围组织的关系等,为治疗方案制定提供依据。
五、治疗
(一)非手术治疗
适用于不能耐受手术或暂不适宜手术的患者,主要措施包括使用疝带压迫切口疝部位,防止疝内容物突出,但需长期佩戴且存在疝内容物嵌顿风险。
(二)手术治疗
是治疗切口疝的主要方法,通过修补腹壁缺损来重建腹壁完整性。手术方式包括传统的开放修补术、腹腔镜下修补术等,需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术式。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一)老年患者
老年患者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手术前需充分评估心肺功能、肝肾功能等,确保患者能耐受手术。术后要加强切口护理,预防感染,同时积极控制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以促进切口愈合及身体恢复。
(二)儿童患者
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手术时需考虑其解剖特点及生长潜力,选择对生长影响较小的修补方式。术后要密切观察切口恢复情况,避免患儿剧烈哭闹等增加腹压的行为,防止切口疝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