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外疝是腹腔脏器或组织经腹壁薄弱点等突出形成的疝,发病与腹壁强度降低和腹内压增高有关,常见类型有腹股沟疝、股疝、脐疝、切口疝等,通过病史询问、体格检查等诊断,治疗分非手术和手术,不同人群有相应注意事项。
发病机制
正常情况下,腹壁有一定的强度和完整性来容纳腹腔内的脏器。当存在腹壁强度降低(如先天性腹壁发育不全、手术切口愈合不良等)以及腹内压力增高(如慢性咳嗽、便秘、排尿困难、腹水、妊娠、举重等)等因素时,腹腔内的脏器或组织就有可能突破腹壁的薄弱区域,向外突出形成腹外疝。
常见类型及表现
腹股沟疝:最为常见,可分为腹股沟斜疝和腹股沟直疝。腹股沟斜疝多见于儿童及青壮年,疝块可经腹股沟管突出,可进入阴囊,呈椭圆形或梨形;腹股沟直疝多见于老年男性,疝块由直疝三角突出,不进入阴囊,呈半球形。
股疝:多见于40岁以上女性,疝块通常位于腹股沟韧带下方卵圆窝处,表现为半球形突起,平卧回纳内容物后,疝块有时不完全消失,且疝囊颈较小,较易发生嵌顿。
脐疝:包括婴儿脐疝和成人脐疝。婴儿脐疝多因脐环闭锁不全或脐部瘢痕组织薄弱所致,在婴儿啼哭时脐部可见球形或半球形疝块;成人脐疝则多见于中年经产妇,常因脐环瘢痕组织变弱后腹内压增高引起,疝内容物多为大网膜,常伴有消化不良、腹部隐痛等症状。
切口疝:发生于腹部手术切口处,多因手术操作不当、术后切口感染、营养不良等因素导致,表现为手术切口处逐渐出现肿块,站立或用力时明显,平卧休息时缩小或消失。
诊断方法
医生通常会通过详细的病史询问、体格检查来初步诊断腹外疝。对于一些不典型的病例,可能会借助超声检查等影像学手段来明确疝的内容物、疝环大小等情况,以进一步明确诊断并评估病情。
治疗原则
非手术治疗:一岁以下婴儿的脐疝有自行愈合的可能,可暂采取非手术治疗,使用疝带压迫脐环,防止疝块突出;对于年老体弱或伴有严重疾病不能耐受手术者,可使用疝带减轻症状,但长期使用疝带可能会引起疝内容物与疝囊颈发生粘连等并发症。
手术治疗:是治疗腹外疝的最有效方法,对于符合手术指征的患者,应尽早进行手术修补。手术方式包括传统的疝修补术、无张力疝修补术等。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婴儿脐疝多可自行愈合,家长需注意避免婴儿长时间哭闹等增加腹内压的情况;对于儿童腹股沟疝,由于疝内容物可能发生嵌顿,影响脏器血运,因此一旦发现应尽早考虑手术治疗,且手术方式的选择需充分考虑儿童的生理特点。
老年人:老年人常伴有多种基础疾病,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心血管疾病等,在治疗腹外疝时,需充分评估患者的全身状况,手术前要积极控制基础疾病,改善患者的心肺功能等,以降低手术风险;术后要注意预防肺部感染、切口感染等并发症,同时积极治疗导致腹内压增高的基础疾病,如慢性咳嗽等。
女性:股疝在女性中较为常见,且股疝容易发生嵌顿,因此女性患者若发现股疝,应及时就医,必要时尽早手术治疗;妊娠女性出现腹外疝时,随着妊娠进展,腹内压逐渐增高,可能会导致疝块增大或发生嵌顿等情况,需密切观察病情,分娩后根据情况考虑手术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