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型糖尿病发病机制与自身免疫相关,多见于儿童青少年,起病急,有“三多一少”症状且易发生酮症酸中毒;诊断标准包括有症状结合随机、空腹或OGTT2小时血糖达相应值,还可通过自身抗体检测辅助诊断,特殊人群如儿童、女性及有家族遗传易感性者需特殊关注。
一、1型糖尿病的特点
1.发病机制方面
多与自身免疫相关,机体免疫系统错误地攻击胰岛β细胞,导致其不能正常分泌胰岛素。在遗传易感性基础上,外界环境因素(如病毒感染等)可能触发自身免疫反应。例如,某些病毒感染可能改变胰岛β细胞的抗原性,使得免疫系统将其识别为外来异物进行攻击。
多见于儿童及青少年,但也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儿童和青少年由于免疫系统发育尚不完善等因素,更容易受到自身免疫相关因素影响而发病。
2.临床表现方面
起病较急,症状相对明显。患者常出现多饮、多食、多尿和体重减轻的“三多一少”症状。由于胰岛素缺乏,机体不能充分利用葡萄糖,导致患者出现饥饿感而多食;水分丢失过多引起多饮;尿量增多;而葡萄糖不能被有效利用,机体消耗脂肪和蛋白质来供能,导致体重减轻。
容易发生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等急性并发症。因为胰岛素绝对缺乏,机体不能有效代谢脂肪,产生大量酮体,当酮体堆积超过机体代偿能力时,就会发生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呼吸深快、呼气有烂苹果味等,严重时可导致昏迷甚至危及生命。
二、1型糖尿病的诊断标准
1.临床症状结合血糖指标
有典型的糖尿病症状(多饮、多食、多尿、体重减轻)加上随机血糖≥11.1mmol/L。随机血糖是指不考虑上次用餐时间,任意时间的血糖值,若患者有典型症状,同时随机血糖达到或超过此值,高度怀疑糖尿病。
空腹血糖≥7.0mmol/L。空腹是指至少8小时未进食热量,此时测得的血糖值≥7.0mmol/L可诊断为糖尿病。
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2小时血糖≥11.1mmol/L。进行OGTT试验时,服用75g无水葡萄糖溶于水后,2小时后血糖值达到或超过11.1mmol/L也可诊断为糖尿病。
2.对于1型糖尿病的进一步辅助诊断
自身抗体检测,如谷氨酸脱羧酶抗体(GAD-Ab)、胰岛细胞抗体(ICA)、胰岛素自身抗体(IAA)等。1型糖尿病患者往往存在自身抗体阳性,其中GAD-Ab在1型糖尿病中的阳性率较高且持续时间较长,对1型糖尿病的诊断、分型以及预测疾病进展有重要意义。例如,GAD-Ab阳性有助于区分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患者中该抗体阳性率较低。
特殊人群方面,儿童1型糖尿病患者由于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其诊断和治疗需要更加关注生长指标等。在诊断过程中要准确评估儿童的血糖情况以及自身抗体等指标,治疗上要兼顾血糖控制和生长发育需求。女性1型糖尿病患者在妊娠等特殊生理时期,血糖控制要求更为严格,因为高血糖可能对胎儿发育产生不良影响,需要密切监测血糖并调整治疗方案,同时要注意自身免疫状态在妊娠期间的变化等情况。而有家族遗传易感性的人群,更应关注自身血糖情况,定期进行血糖检测,以便早期发现1型糖尿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