疝分为嵌顿性疝和绞窄性疝,嵌顿性疝是疝内容物突入疝囊后不能回纳但无血运障碍,表现为疝块增大、疼痛等,部分可试行手法复位;绞窄性疝是嵌顿性疝基础上伴血运障碍,有局部炎症、全身中毒等表现,需紧急手术。儿童、老年人、女性有不同特点及注意事项,儿童复位需谨慎,老年人易迅速绞窄且手术风险高,女性股疝易嵌顿绞窄且特殊时期风险增加。
绞窄性疝:在嵌顿性疝的基础上,疝内容物不仅受到疝环的梗阻,同时伴有血运障碍。如果嵌顿的肠管等组织缺血坏死,就发展为绞窄性疝。比如,长时间嵌顿的肠管,其动脉血流受阻,进而静脉回流也受阻,组织发生缺血、坏死。
临床表现
嵌顿性疝:局部表现为疝块突然增大,伴有明显的疼痛,疼痛可为胀痛或持续性痛,且有进行性加重的趋势。如果是肠管嵌顿,还可能出现机械性肠梗阻的表现,如腹痛、呕吐、腹胀、停止排气排便等,但此时肠管尚无血运障碍,肠管黏膜仍有活性,肠壁尚未坏死。例如,腹股沟嵌顿性疝患者,腹股沟区可触及质地较硬、有压痛的肿块,腹部可能有轻度的肠型和蠕动波。
绞窄性疝:局部除了有嵌顿性疝的疼痛加重外,还会出现疝块表面皮肤红肿、发热,有明显压痛等炎症表现。全身症状较为严重,可出现中毒症状,如高热、脉率加快、白细胞计数升高、休克等。同时,肠梗阻症状更加明显,而且肠管坏死穿孔后,腹痛可暂时有所缓解,但全身中毒症状会进一步加重。例如,绞窄性肠梗阻患者,不仅有剧烈腹痛、频繁呕吐等表现,还可能出现精神萎靡、血压下降等休克表现,腹部检查可发现腹膜刺激征。
治疗原则
嵌顿性疝:一般需紧急手术治疗,以解除嵌顿,恢复疝内容物的血运。对于少数早期嵌顿疝,疝环较松、嵌顿时间短、局部压痛不明显且无明显肠梗阻表现的患者,可先试行手法复位。但手法复位有一定风险,需严格掌握适应证,复位后要严密观察腹部情况,若出现腹膜炎或肠梗阻表现,应立即手术探查。
绞窄性疝:必须紧急手术治疗,手术的关键是尽快解除疝内容物的血运障碍,切除坏死的肠管等组织。手术中要仔细判断疝内容物的活力,对于可疑坏死的肠管,可在一定条件下试行肠管复位,观察其血运恢复情况后再决定是否切除。
不同人群的特点及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嵌顿性疝相对常见,由于儿童疝环组织较柔软,嵌顿后手法复位的成功几率相对较高,但也需谨慎操作。在复位过程中要密切观察儿童的反应,复位后要注意观察有无肠坏死等并发症。对于绞窄性疝的儿童,病情变化往往较快,需迅速手术,且要注意儿童的生理特点,如体液平衡等问题,术后要加强护理,预防感染等并发症。
老年人:老年人常伴有动脉硬化等血管病变,嵌顿性疝容易迅速发展为绞窄性疝。老年人对疼痛的感知可能不如年轻人敏感,所以更要警惕绞窄性疝的发生。在治疗时,手术风险相对较高,术后要加强对心肺功能等的监测,注意预防切口感染等并发症。
女性:女性疝多为股疝,股疝容易发生嵌顿,且股疝嵌顿后绞窄的几率较高。女性在妊娠期等特殊时期,由于腹内压增高,疝的发生和嵌顿、绞窄的风险增加。对于女性患者,要根据不同的生理阶段采取相应的预防和治疗措施,如妊娠期要注意控制腹内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