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别乳磨牙早失会引发邻牙移位及咬合关系改变、咀嚼功能相关问题(单侧咀嚼倾向、咀嚼效率下降)、发音不清以及对恒牙萌出产生影响(恒牙萌出异常、萌出时间改变)等症状。
一、邻牙移位相关症状
牙齿位置变化:乳磨牙早失后,相邻的牙齿会向缺隙处倾斜移动。例如,上颌乳磨牙早失时,相邻的恒牙可能会向缺隙侧倾斜,导致牙齿排列的协调性被破坏。这是因为牙齿之间存在生理性的邻接关系,乳磨牙缺失后,这种邻接关系的平衡被打破,邻牙失去了阻挡和支撑,就会逐渐向缺隙部位移动。对于儿童来说,由于乳牙牙根的吸收等生理特点,邻牙移位的速度可能相对较快,尤其是在混合牙列期,恒牙萌出过程中这种移位现象更为明显。
咬合关系改变:邻牙移位会进一步引起咬合关系的紊乱。正常的咬合关系被破坏后,可能会出现咬合干扰,导致咀嚼功能受到影响。比如,原本上下牙齿能够正常咬合接触的关系发生改变,可能会出现个别牙齿咬合过高或过低的情况。儿童在咀嚼食物时,会感觉咀嚼效率降低,不能很好地将食物嚼碎,长期可能会影响营养的摄取。而且,这种咬合关系的改变还可能会影响恒牙的萌出方向和位置,导致恒牙列出现错颌畸形等问题。
二、咀嚼功能相关症状
单侧咀嚼倾向:由于个别乳磨牙早失,患侧牙齿咀嚼功能受到影响,儿童可能会逐渐养成单侧咀嚼的习惯。这是人体的一种适应性行为,因为患儿会本能地选择相对正常的一侧牙齿进行咀嚼。但长期单侧咀嚼会带来一系列问题,比如导致面部发育不对称,单侧咀嚼的一侧咀嚼肌会过度发达,而另一侧则相对萎缩,使得脸部左右两侧外观不一致。对于处于生长发育阶段的儿童来说,这种面部不对称可能会持续影响其容貌和心理发育。
咀嚼效率下降:个别乳磨牙在咀嚼过程中起着重要的研磨食物的作用,早失后整体的咀嚼效率会明显下降。食物不能被充分咀嚼就进入胃肠道,会增加胃肠道的消化负担,影响营养物质的吸收。例如,一些较硬的食物,如坚果、玉米等,在乳磨牙缺失后,患儿可能无法将其嚼碎,导致食物不能被很好地消化吸收,进而影响儿童的生长发育,可能出现营养不良等情况。
三、发音相关症状
发音不清:乳磨牙早失可能会影响儿童的发音,尤其是一些需要牙齿参与发音的音素。比如,在发“b”“p”“m”等音时,可能会因为牙齿的缺失导致发音不准确。这是因为牙齿在发音过程中起到辅助构音的作用,乳磨牙缺失后,口腔内的发音器官协调发音的功能受到一定影响。对于学龄前儿童来说,发音不清可能会影响其语言交流能力的发展,导致在与他人沟通时出现障碍,进而可能影响其社交心理的发育。
四、对恒牙萌出的影响相关症状
恒牙萌出异常:个别乳磨牙早失后,缺隙处的间隙可能会发生变化,从而影响恒牙的萌出。如果间隙变小,恒牙可能会异位萌出,不能在正常的位置萌出。例如,下颌乳磨牙早失后,邻牙向缺隙移位,可能会使恒牙萌出的空间不足,导致恒牙倾斜、扭转等萌出异常情况。而且,乳磨牙早失还可能会导致继承恒牙的萌出时间发生改变,有的恒牙可能会过早萌出,而有的则可能萌出延迟。过早萌出的恒牙由于牙根尚未发育完全,容易受到损伤;萌出延迟的恒牙则可能会影响整个牙列的正常排列和咬合关系的建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