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疝气是儿科常见外科疾病,指腹腔内器官通过腹壁薄弱处等突出至体表或腔隙,以腹股沟疝最常见。发病机制包括鞘状突未闭合等先天性因素、儿童腹壁肌肉发育不完善等解剖结构特点及性别差异。典型症状为腹股沟区或阴囊出现可复性包块,嵌顿性疝需紧急处理,诊断可通过体格检查和超声检查。治疗上,1岁以内婴儿部分可观察,1岁以上或出现嵌顿风险时建议手术,术后需避免增加腹压行为。早产儿、低体重儿及合并其他疾病者需特殊关注,女性患儿警惕卵巢嵌顿风险。预防与家庭护理方面,要调整生活方式,定期检查记录,紧急情况及时就医。小儿疝气需个体化治疗,早期诊断与规范治疗可改善预后,家长要重视体格检查,发现异常及时就诊,避免自行挤压包块。
一、什么是小儿疝气
小儿疝气是儿科常见的外科疾病,指腹腔内器官(如肠管、卵巢等)通过腹壁薄弱处或先天缺损形成的异常通道,突出至体表或周围腔隙。根据发生部位可分为腹股沟疝、脐疝、股疝等,其中腹股沟疝占比最高(约90%)。
1.发病机制与解剖基础
(1)先天性因素:鞘状突未闭合是腹股沟疝的主要病因。男性胎儿出生时鞘状突应逐渐闭锁,若未完全闭合则形成潜在通道,导致腹腔内容物易进入阴囊或腹股沟管。
(2)解剖结构特点:儿童腹壁肌肉发育不完善,腹股沟管较短且斜行角度小,加之咳嗽、哭闹等腹压增高动作时,易诱发疝囊形成。
(3)性别差异:男性发病率显著高于女性(约8:1),与睾丸下降过程中鞘状突未闭的解剖特征相关。
2.临床表现与诊断要点
(1)典型症状:腹股沟区或阴囊出现可复性包块,站立、哭闹时增大,平卧或安静时缩小或消失。部分患儿可伴轻微疼痛或坠胀感。
(2)特殊类型:嵌顿性疝表现为包块持续存在、无法回纳,患儿哭闹加剧、呕吐,需紧急处理以避免肠管坏死。
(3)诊断方法:通过体格检查(如透光试验阴性)可初步判断,超声检查可明确疝内容物性质及通道情况。
3.治疗原则与方案
(1)非手术治疗:1岁以内婴儿腹壁肌肉可能随生长逐渐强化,部分脐疝或小型腹股沟疝可暂时观察,但需定期复查超声。
(2)手术治疗:1岁以上儿童或出现嵌顿风险时,建议行疝囊高位结扎术。手术时机需综合评估,嵌顿性疝需急诊处理。
(3)术后护理:避免剧烈运动、咳嗽等增加腹压的行为,定期换药观察伤口愈合情况。
4.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早产儿与低体重儿:因腹壁肌肉发育更弱,需更早干预,建议出生后6个月内评估手术必要性。
(2)合并先天性心脏病或呼吸系统疾病者:术前需完善心肺功能评估,避免全麻风险。
(3)女性患儿:警惕卵巢嵌顿风险,一旦发生需立即手术,否则可能影响生育功能。
5.预防与家庭护理
(1)生活方式调整:避免剧烈哭闹、便秘等增加腹压的行为,保持大便通畅。
(2)观察与记录:家长需定期检查腹股沟区及阴囊,记录包块出现时间、大小变化。
(3)紧急情况处理:若包块持续增大、患儿哭闹不止或呕吐,需立即就医,避免延误嵌顿性疝治疗。
小儿疝气需根据年龄、症状及并发症风险制定个体化方案,早期诊断与规范治疗可显著改善预后。家长需重视体格检查,发现异常及时就诊,避免自行挤压包块导致嵌顿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