晕厥主要分为心源性晕厥、血管迷走性晕厥、直立性低血压性晕厥和颈动脉窦过敏性晕厥。心源性晕厥由多种心脏疾病致心输出量骤减引发,中老年人、有不良生活方式或心脏疾病家族史者易患;血管迷走性晕厥因情绪等诱因致血管扩张、回心血量减少等脑供血不足,青少年、年轻成年人及有特定病史者易患;直立性低血压性晕厥由体位突然改变或疾病药物致回心血量等降低,老年人、女性更年期等及有基础疾病者易患;颈动脉窦过敏性晕厥由颈动脉窦受刺激或病变致心率等变化脑供血不足,老年人易患。
年龄性别因素:不同年龄和性别心源性晕厥的发生情况有所不同。中老年人相对更易发生与冠心病等相关的心源性晕厥,男性和女性在心脏疾病的发生种类上可能存在一定差异,比如冠心病在男性中的发病率相对较高,但其他心脏疾病也可在不同性别中出现。生活方式方面,有吸烟、酗酒、高脂饮食等不良生活方式的人群,患冠心病等心脏疾病的风险增加,从而增加心源性晕厥的发生几率。有心脏疾病家族史的人群,自身患心源性疾病的风险更高,更易出现心源性晕厥。
血管迷走性晕厥
原因:是最常见的晕厥类型之一,多由情绪紧张、疼痛、恐惧、长时间站立等诱因引起。当这些诱因刺激时,会通过神经反射导致血管扩张,外周血管阻力降低,回心血量减少,心输出量下降,进而引起脑供血不足,发生晕厥。例如,在看到鲜血等刺激时,可通过迷走神经反射使心率减慢、血管扩张,导致血压下降,脑灌注不足而发生晕厥。
年龄性别因素:青少年和年轻成年人相对更易发生血管迷走性晕厥,女性可能在月经周期、妊娠期等特殊时期由于激素变化等因素,发生血管迷走性晕厥的几率相对有所不同。生活方式上,长期精神压力大、饮食不规律等可能增加血管迷走性晕厥的发生风险。对于有血管迷走性晕厥病史的人群,在面对诱因时更易复发。
直立性低血压性晕厥
原因:当从卧位、坐位或蹲位突然站起时,由于重力作用,血液淤积在下肢,导致回心血量减少,心输出量降低,引起脑供血不足而发生晕厥。一些疾病也可导致直立性低血压,如自主神经功能紊乱、某些内分泌疾病(如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等)、服用某些药物(如降压药、镇静催眠药等)。
年龄性别因素:老年人由于血管调节功能减退、自主神经功能退化等原因,更易发生直立性低血压性晕厥。女性在更年期等时期,由于激素变化可能影响自主神经功能,增加直立性低血压性晕厥的发生风险。生活方式方面,老年人长时间卧床后突然站起,或服用影响血压的药物时不注意体位变化,都易引发直立性低血压性晕厥。有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等基础疾病的人群,直立性低血压性晕厥的发生几率更高。
颈动脉窦过敏性晕厥
原因:颈动脉窦位于颈动脉分叉处,当其受到局部刺激(如突然转头、衣领过紧等)时,可通过神经反射引起心率减慢、血压下降,导致脑供血不足而发生晕厥。颈动脉窦本身的病变,如颈动脉窦附近的肿瘤、炎症等,也可导致颈动脉窦过敏,引发晕厥。
年龄性别因素:老年人发生颈动脉窦过敏性晕厥的几率相对较高,男性和女性在这方面的差异可能不显著,但老年人由于颈动脉窦的结构和功能变化,更容易受到刺激而引发晕厥。生活方式中,老年人不恰当的颈部活动等可能成为诱因,有颈动脉窦病变基础的人群更易发生此类晕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