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集病例信息需记录患者基本信息、症状表现,病史评估要问既往有无致腹压增高疾病、腹部手术史及家族史,体格检查查腹股沟区及全身情况,辅助检查行超声、实验室等,诊断鉴别区分疝类型并与相关病鉴别,治疗按情况选手术或非手术,术后观察恢复并随访指导避免腹压增高因素。
一、病例信息收集
1.基本信息:记录患者的年龄、性别、体重指数(BMI)等基础信息,不同年龄层(如儿童、成人、老年人)腹股沟疝的发病特点不同,儿童疝多与先天性解剖因素相关,老年人常因腹壁肌肉薄弱、慢性咳嗽等因素引发;女性患者需考虑妊娠、盆腔疾病等对疝发生的影响。
2.症状表现:了解患者是否有腹股沟区可复性肿物,肿物出现的诱因(如站立、行走、咳嗽等腹压增高时)、大小、质地、是否伴有疼痛、坠胀感等,疼痛性质及程度有助于判断疝内容物有无嵌顿等情况。
二、病史评估
1.既往病史:询问患者有无慢性咳嗽、便秘、前列腺增生等可导致腹压增高的疾病史,这些病史会影响疝的发生和术后复发风险;有无腹部手术史,既往手术可能导致腹腔粘连,增加手术操作难度。
2.家族史:部分腹股沟疝可能与遗传因素相关,询问家族中有无类似疾病患者。
三、体格检查
1.腹股沟区检查:站立位和卧位时检查腹股沟区,明确肿物位置、大小,还纳肿物后按压深环(腹股沟管深环),嘱患者咳嗽,观察肿物是否再突出,用于判断疝的类型(斜疝、直疝等)。
2.全身情况评估:检查患者心肺功能等全身状况,尤其老年人需评估其对手术的耐受能力,儿童患者要注意有无其他先天性异常。
四、辅助检查
1.超声检查:超声可清晰显示腹股沟区结构,判断疝内容物性质(如肠管、大网膜等),有助于鉴别诊断及评估疝囊情况,儿童疝超声检查可观察疝囊与腹腔的连通情况。
2.实验室检查:一般包括血常规、凝血功能等,了解患者基本身体状况,老年人或合并基础疾病患者需完善肝肾功能等检查,评估机体对手术的适应能力。
五、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根据病史、体格检查及辅助检查结果明确腹股沟疝诊断,区分是腹股沟斜疝(疝囊经腹股沟管深环突出,可进入阴囊)还是直疝(疝囊经直疝三角突出,不进入阴囊)等不同类型。
2.鉴别诊断:需与股疝、交通性鞘膜积液、精索鞘膜积液等疾病鉴别,股疝位于腹股沟韧带下方,交通性鞘膜积液的肿物大小随体位变化,透光试验可辅助鉴别鞘膜积液等。
六、治疗方案选择
1.手术方式选择:根据患者年龄、病情等选择合适术式,如儿童疝多采用疝囊高位结扎术;成人可选择无张力疝修补术(如平片修补、网片修补等),该术式复发率低;老年人身体状况较差时可考虑单纯疝囊高位结扎术联合补片放置(需综合评估)。
2.非手术治疗考量:一岁以内婴儿腹股沟疝有自行愈合可能,可暂行观察,但需密切随访,如出现嵌顿等情况需及时手术,成人非手术治疗仅作为暂时缓解症状措施,不能根治。
七、术后评估
1.恢复情况观察:观察患者术后切口愈合情况、有无阴囊血肿等并发症,关注患者疼痛缓解及排气排便等胃肠功能恢复情况。
2.随访与康复指导:定期随访,了解患者术后复发情况,指导患者术后避免腹压增高因素(如避免剧烈咳嗽、便秘等),儿童患者需注意避免哭闹等增加腹压行为,促进患者康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