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龈瘤是发生在牙龈乳头的炎症反应性瘤样增生物,好发于前牙区唇侧牙龈,女性多见,由局部刺激因素(菌斑、牙石、不良修复体)和内分泌因素(如妊娠期激素变化)引起,通过临床检查和影像学检查诊断,主要治疗方法是手术切除并去除局部刺激因素,妊娠期女性治疗需谨慎,儿童患牙龈瘤治疗要精细并精心护理。
牙龈瘤的临床表现
好发部位:多见于前牙区唇侧牙龈,女性较为多见,可能与女性的内分泌变化等因素有关,比如在妊娠期可能会使原有牙龈瘤增大。
外观表现:通常表现为圆形或椭圆形肿块,大小不一,有的呈分叶状。颜色可呈红色或粉红色,质地一般较软,有的比较韧,基底有蒂或无蒂。
牙龈瘤的病因
局部刺激因素
菌斑、牙石:口腔内长期存在的菌斑、牙石等局部刺激物,会不断刺激牙龈组织,引发炎症反应,进而促进牙龈瘤的形成。例如,一些口腔卫生较差的人群,牙面上堆积大量菌斑、牙石,就容易出现牙龈瘤相关表现。
不良修复体:不合适的假牙等不良修复体,会持续摩擦牙龈组织,导致牙龈反复发炎,长期刺激下可能诱发牙龈瘤。比如,假牙边缘不贴合、过于尖锐等情况,都会对牙龈造成损伤。
内分泌因素:如前面提到的妊娠期女性,体内激素水平发生变化,会使牙龈组织对局部刺激的反应性增强,原来存在的轻微牙龈炎症可能迅速发展为牙龈瘤,表现为牙龈瘤在妊娠期增大明显,产后可能会有所缩小,但也可能不会完全消退。
牙龈瘤的诊断
临床检查:医生通过视诊可以观察到牙龈部位的肿块形态、颜色等表现;触诊能了解肿块的质地、活动度以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等。例如,触诊牙龈瘤时,可感觉其质地与周围牙龈组织不同,活动度因蒂的情况而异。
影像学检查:必要时可能会进行X线检查等,以了解牙槽骨有无吸收等情况,帮助判断牙龈瘤对牙槽骨等周围组织的影响程度。比如,X线可以显示牙龈瘤下方的牙槽骨是否有破坏等改变。
牙龈瘤的治疗
手术切除:是主要的治疗方法。手术时需要将瘤体及其周围相关的病变组织,如波及的牙周膜、骨膜等一并切除,以降低复发风险。对于有蒂的牙龈瘤,切除应包括蒂部周围的部分正常组织。
去除局部刺激因素:在手术前后都要注意去除菌斑、牙石、不良修复体等局部刺激因素,保持口腔卫生,这有助于预防牙龈瘤的复发。例如,术后指导患者正确刷牙、使用牙线等,定期进行口腔清洁。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妊娠期女性:妊娠期出现牙龈瘤时,由于涉及到胎儿安全等问题,治疗需谨慎。一般优先采取保守治疗,如通过认真的口腔清洁来控制炎症,如果牙龈瘤过大影响进食等情况,可在妊娠相对稳定的时期(通常为妊娠4-6个月)谨慎进行手术切除,但要充分评估手术风险和对妊娠的影响。因为妊娠期女性体内激素变化明显,口腔卫生维护不佳时牙龈瘤易加重,所以要特别强调口腔卫生的重要性,建议每天多次轻柔刷牙,使用合适的漱口水等。
儿童:儿童患牙龈瘤相对较少见,但如果发生,治疗时要考虑儿童的配合度等情况。由于儿童的口腔组织相对娇嫩,手术操作要更加精细,同时要向家长做好解释工作,让家长协助监督儿童术后的口腔护理,避免儿童用手触碰手术部位等,防止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并且要关注儿童的全身健康状况,因为儿童的身体抵抗力等与成人有所不同,术后恢复需要更加精心的护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