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膜炎可由病原体感染和其他因素引发,病原体感染包括细菌(如肺炎链球菌、脑膜炎奈瑟菌、B族链球菌)、病毒(如肠道病毒、单纯疱疹病毒、腮腺炎病毒)、真菌(如新型隐球菌)感染;其他因素有颅脑外伤、医源性因素(神经外科手术、腰椎穿刺等操作)。
肺炎链球菌:是儿童和成人社区获得性脑膜炎的常见致病菌之一。肺炎链球菌可通过呼吸道侵入人体,进而扩散至脑膜引发感染。在儿童中,肺炎链球菌感染引起的脑膜炎较为多见,尤其是2岁以下婴幼儿。例如,有研究表明,在细菌性脑膜炎病例中,肺炎链球菌感染占相当大的比例,其可导致患儿出现高热、头痛、呕吐、脑膜刺激征等表现,严重时可引起惊厥、昏迷等。
脑膜炎奈瑟菌:主要引起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多见于儿童和青少年。该菌通过飞沫传播,在人群密集的场所易传播。感染后可迅速出现高热、寒战、剧烈头痛、呕吐,皮肤黏膜可见瘀点、瘀斑,病情进展快,如不及时治疗,可危及生命。
B族链球菌:是新生儿脑膜炎的重要病原菌。孕妇携带B族链球菌时,分娩过程中胎儿可通过产道感染。新生儿感染B族链球菌后患脑膜炎的风险较高,可出现嗜睡、拒奶、呼吸暂停等表现,严重影响新生儿的健康。
病毒感染:
肠道病毒:是引起病毒性脑膜炎的常见病原体,如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等。肠道病毒主要通过消化道传播,也可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儿童是主要易感人群,夏秋季为高发季节。肠道病毒引起的脑膜炎症状相对较轻,多数患儿表现为发热、头痛、呕吐,神经系统体征相对不明显,但少数重症患儿也可出现惊厥、意识障碍等。
单纯疱疹病毒:可引起单纯疱疹病毒性脑膜炎,该病毒可通过直接接触或呼吸道传播。单纯疱疹病毒性脑膜炎病情轻重不一,轻者可仅有发热、头痛等症状,重者可出现意识模糊、癫痫发作、偏瘫等,病死率较高。
腮腺炎病毒:除了引起腮腺肿大外,还可导致脑膜脑炎。腮腺炎病毒通过飞沫传播,多见于儿童和青少年,常在腮腺炎发病后出现神经系统症状,如头痛、呕吐、颈强直等,一般预后较好。
真菌感染:
新型隐球菌:是常见的致病性真菌,可引起隐球菌性脑膜炎。新型隐球菌广泛存在于土壤、鸽粪等环境中,免疫功能低下者易感染,如艾滋病患者、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者等。隐球菌性脑膜炎起病隐匿,病程较长,表现为慢性头痛、低热、恶心、呕吐等,病情逐渐加重,可出现视力障碍、视神经乳头水肿等。
其他因素
颅脑外伤:头部受到外伤时,如颅骨骨折等,细菌等病原体可通过破损的颅骨进入脑膜引发感染。例如,开放性颅脑损伤患者发生脑膜炎的风险明显高于闭合性颅脑损伤患者。头部外伤后,脑膜的完整性被破坏,为病原体入侵创造了条件,从而增加了脑膜炎的发病风险。
医源性因素:
神经外科手术:在进行颅脑手术过程中,如果消毒不严格或术后护理不当,病原体可侵入脑膜引起脑膜炎。例如,脑室腹腔分流术等神经外科手术,术后发生脑膜炎的概率相对较高。手术操作破坏了颅内的正常屏障,使得外界病原体有机会进入脑膜引发感染。
腰椎穿刺等操作:不规范的腰椎穿刺等有创操作可能将病原体带入脑膜导致感染。在进行腰椎穿刺时,如果消毒不彻底,或者穿刺针被污染,就可能引发脑膜炎。即使是规范的操作,也存在一定的感染风险,尤其是对于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