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尿道短宽直且距肛近、儿童尿道发育不完善等解剖结构因素,不良卫生习惯、性生活卫生不佳等个人卫生习惯因素,糖尿病、泌尿系统结构异常等基础疾病因素,免疫力低下人群及儿童的免疫力因素,长期留置导尿管、饮水过少等其他因素均会导致尿道感染,需针对不同因素采取相应预防及治疗措施。
一、解剖结构因素
女性尿道短、宽且直,距离肛门较近,细菌更容易从尿道外口逆行进入尿道引发感染,这是女性经常尿道感染相对男性更常见的重要解剖因素。而男性尿道长且有生理弯曲,相对不易发生尿道感染。对于儿童,婴幼儿尿道发育尚未完善,也存在尿道短等易感染的解剖特点,尤其是女婴。
二、个人卫生习惯
不良卫生习惯:不注意外阴清洁,尤其是女性,大便后擦拭方向错误,由肛门向尿道方向擦拭,会将肠道细菌带到尿道附近引发感染。儿童如果不能保持外阴清洁,也容易出现尿道感染情况。比如女婴diaper(尿布)更换不及时,尿液和粪便刺激尿道周围皮肤,增加感染风险。
性生活相关卫生:性生活时不注意卫生,男女双方生殖器官的细菌可能会在性交过程中被挤入尿道导致感染。对于有性生活的女性,这是常见的诱发因素之一。在性生活后及时排尿,有助于将尿道内的细菌冲刷出去,降低感染几率。
三、基础疾病影响
糖尿病: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佳时,尿液中含糖量高,有利于细菌生长繁殖,容易发生尿道感染,而且感染不易控制,容易反复发作。这类患者需要严格控制血糖,保持血糖在稳定范围内,同时注意保持尿道局部清洁。
泌尿系统结构异常:如先天性尿道畸形、尿路结石等,会导致尿液引流不畅,细菌容易在局部滋生繁殖引发感染。例如尿路结石会堵塞尿道,使尿液排出受阻,尿液潴留为细菌生长提供了条件,从而反复引起尿道感染。对于存在泌尿系统结构异常的患者,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相应的治疗,如手术纠正畸形或处理结石等。
四、免疫力因素
免疫力低下人群:长期患有慢性疾病、营养不良、年老体弱或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的人群,身体免疫力较弱,对细菌的抵抗力下降,容易频繁发生尿道感染。比如艾滋病患者由于免疫系统严重受损,尿道感染的发生率明显增高,且感染往往较为严重且难以治愈。对于这类人群,需要积极治疗基础疾病,加强营养支持,必要时调整免疫抑制剂的使用,同时注意个人卫生等预防措施。
儿童免疫力特点:儿童免疫系统尚未发育成熟,相对成人更容易发生尿道感染。随着年龄增长,免疫力逐渐完善,尿道感染的发生率会相对降低,但在婴幼儿期仍需特别注意护理,如保证充足的营养摄入,增强机体抵抗力。
五、其他因素
长期留置导尿管:医院中长期留置导尿管的患者容易发生尿道感染,因为导尿管为细菌进入尿道提供了通道,破坏了尿道的天然防御屏障。对于因病情需要留置导尿管的患者,医护人员会采取严格的无菌操作,并尽量缩短导尿管留置时间,以降低尿道感染的发生风险。
饮水过少:日常饮水过少会导致尿液生成减少,尿液对尿道的冲刷作用减弱,细菌容易在尿道内停留繁殖引发感染。每天应保证充足的饮水量,一般建议成人每天饮水量在1500-2000毫升左右,通过增加排尿次数来冲洗尿道,减少细菌定植的机会。儿童也应根据年龄保证足够的水分摄入,比如学龄前儿童每天饮水量也应维持在适当水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