粪石由阑尾开口堵塞后分泌物等沉积形成,其堵塞阑尾腔会关联引发阑尾炎,临床表现有右下腹疼痛等,诊断靠体格检查和影像学检查,治疗原则是确诊后通常建议手术,病情轻暂不适合手术者可保守治疗但有复发可能,不同人群治疗需特殊考量。
一、粪石的形成机制
阑尾是一条细长的盲管,一端与盲肠相通,另一端为盲端。当阑尾的开口受到堵塞时,阑尾腔内的分泌物就无法正常排出,这些分泌物中含有黏液、脱落的细胞等成分,再加上一些矿物质等物质逐渐沉积,就会形成粪石。例如,当阑尾的蠕动功能出现异常,或者肠道内的粪便等物质进入阑尾并堵塞了开口,就容易引发粪石的形成。不同年龄、性别人群都可能发生,一般来说,饮食不规律、膳食纤维摄入过少等不良生活方式会增加粪石形成的风险,比如长期吃精细食物的人,肠道蠕动相对缓慢,更易出现阑尾开口堵塞情况。有肠道疾病病史的人群,如曾经有过肠道炎症导致肠道结构改变等情况,也会使粪石形成的几率升高。
二、粪石与阑尾炎的关联
粪石堵塞阑尾腔后,会造成阑尾腔内压力升高。一方面,压力升高会影响阑尾的血液循环,导致阑尾缺血;另一方面,阑尾腔内容易滋生细菌,细菌繁殖会引发炎症反应。炎症进一步加重会使阑尾出现红肿、疼痛等阑尾炎的典型症状。对于儿童来说,由于其阑尾壁相对较薄,粪石堵塞后炎症进展往往较快,需要更加密切关注;女性在生理周期等特殊时期,身体的免疫等机能可能会有一定变化,若存在粪石情况,发生阑尾炎的可能性也需重视;有过腹部手术史等病史的人群,肠道的解剖结构可能发生改变,粪石导致阑尾炎的风险也会不同。
三、粪石相关阑尾炎的临床表现
患者通常会出现右下腹疼痛,疼痛开始可能是脐周或上腹部隐痛,之后逐渐转移并固定在右下腹。还可能伴有恶心、呕吐等症状,部分患者会有发热表现,体温可轻度升高,一般在37.5℃-38.5℃左右。不同人群表现可能有差异,儿童可能表现为哭闹不安、拒按右下腹等;女性在孕期发生粪石性阑尾炎时,由于子宫增大等因素,疼痛表现可能不典型,需要仔细鉴别;有基础疾病的患者,其临床表现可能会被基础疾病掩盖,需特别留意。
四、粪石相关阑尾炎的诊断方法
1.体格检查:右下腹麦氏点有压痛,部分患者可有反跳痛和肌紧张。不同年龄人群麦氏点的表现可能有差异,儿童的麦氏点压痛可能不如成人典型;女性在孕期时,由于子宫位置改变,麦氏点的压痛位置可能会有所偏移。
2.影像学检查:腹部B超可发现阑尾内的粪石以及阑尾肿胀等情况;腹部CT对于粪石的显示更为清晰,尤其是对于一些不典型的病例。在儿童检查时,要尽量选择对身体影响较小的检查方式,如优先考虑B超检查;对于孕妇,CT检查需要谨慎权衡利弊,可先采用B超等相对安全的检查手段初步筛查。
五、粪石相关阑尾炎的治疗原则
一旦确诊粪石相关阑尾炎,通常建议手术治疗,如腹腔镜阑尾切除术等。对于一些病情较轻且暂时不适合手术的患者,可在严密观察下进行保守治疗,包括禁食、胃肠减压、应用抗生素等。但保守治疗有复发的可能。儿童患者手术需要更加谨慎评估,要选择合适的手术时机和方式;女性患者在孕期等特殊时期发生粪石性阑尾炎时,要综合考虑胎儿和孕妇的情况来制定治疗方案;有基础疾病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基础疾病对手术和保守治疗的影响,选择更安全合适的治疗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