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伤风是由破伤风梭菌经皮肤或黏膜伤口侵入人体在缺氧环境繁殖产毒引起肌痉挛的特异性感染,介绍了病原体特点、感染途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和预防措施,不同人群需特别注意破伤风预防。
病原体特点
破伤风梭菌是一种厌氧菌,广泛存在于泥土、人和动物粪便中。其芽孢抵抗力极强,在自然界中可存活数年甚至数十年,一般的消毒方法难以将其杀灭,只有经过高温高压等严格的灭菌处理才能将芽孢杀灭。
感染途径
伤口情况:各种开放性伤口都可能感染破伤风梭菌,如刺伤、割伤、污染严重的伤口、开放性骨折、烧烫伤等。伤口越深、越窄,与空气接触越少,越有利于破伤风梭菌的生长繁殖,从而增加感染风险。例如,被生锈的铁钉扎伤的较深伤口,就容易感染破伤风。
新生儿感染:新生儿破伤风通常是由于接生时使用了不洁的器械,如未严格消毒的剪刀等,使破伤风梭菌侵入脐部而引起。在一些医疗条件较差、接生操作不规范的地区,新生儿破伤风的发病率相对较高。
发病机制
破伤风梭菌产生的痉挛毒素会与神经组织结合,阻断抑制性神经递质的释放,使肌肉兴奋性增高,导致全身骨骼肌痉挛。最初表现为咀嚼肌痉挛,患者出现张口困难、苦笑面容,随后逐渐发展为全身肌肉持续性强直收缩,还可能出现角弓反张等严重症状。强烈的肌痉挛可导致肌肉断裂、骨折等并发症,如呼吸肌痉挛可引起呼吸困难,甚至窒息死亡。
临床表现
潜伏期:潜伏期长短不一,通常为7-8天,但也可短至24小时或长达数月、数年。潜伏期越短,病情往往越严重。
前驱症状:患者可能出现乏力、头晕、头痛、咀嚼无力、局部肌肉发紧、扯痛、反射亢进等症状。
典型症状:肌肉强直性痉挛首先从咀嚼肌开始,逐渐波及面肌、颈项肌、背腹肌、四肢肌、膈肌和肋间肌等。患者会出现牙关紧闭、苦笑面容,颈部强直、头后仰,当背、腹肌同时收缩,因背部肌群较为有力,躯干会扭曲成弓状,结合四肢的屈膝、弯肘、半握拳等痉挛姿态,形成角弓反张。在痉挛发作时,患者神志清楚,表情痛苦,每次发作时间由数秒至数分钟不等,发作频繁者提示预后不良。
预防措施
伤口处理:对于较深的伤口、污染严重的伤口,应立即进行清创处理,用过氧化氢溶液等冲洗伤口,清除伤口内的异物和坏死组织,创造不利于破伤风梭菌生长繁殖的环境。
主动免疫:通过接种破伤风类毒素进行主动免疫是预防破伤风的关键措施。儿童时期通常会进行百白破疫苗接种,其中就包含破伤风类毒素,可使人体产生抗体。对于成年人,如果既往未全程接种过破伤风疫苗,需要进行破伤风类毒素的补种。
被动免疫:对于未接受过主动免疫的伤员,如伤口污染严重、深而小的伤口等,应尽早注射破伤风抗毒素(TAT)或破伤风人免疫球蛋白(TIG)进行被动免疫。破伤风抗毒素是马血清制剂,可能引起过敏反应,使用前需进行皮试;破伤风人免疫球蛋白一般无过敏反应,免疫效能高且持续时间长。
对于不同人群,预防破伤风需要特别注意:儿童由于免疫系统发育尚未完全,更要确保按计划完成疫苗接种;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免疫力下降,也应关注破伤风疫苗的接种情况;对于有开放性伤口的特殊职业人群,如建筑工人、农民等,要加强伤口防护和疫苗接种意识;孕妇如果破伤风疫苗接种情况不符合要求,也需要在医生评估下进行相应的预防措施,以保障自身和胎儿的健康,因为新生儿破伤风对婴儿的生命威胁极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