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糜尿是尿液含乳糜液呈乳白色的现象,病因有寄生虫感染(如丝虫)及其他(腹部结核、肿瘤等),表现为尿液外观如牛奶样、伴泌尿系统感染或全身等症状,诊断靠实验室检查(尿常规、乳糜试验)和影像学检查(淋巴管造影、超声),治疗有保守、药物、手术等,预后与病因、病情及治疗及时等有关,多数患者经有效治疗症状可缓解,恶性肿瘤等致的预后差,儿童预后与病情控制及生长发育相关。
病因方面
寄生虫感染:丝虫感染是引起乳糜尿的常见原因。丝虫寄生在淋巴系统内,导致淋巴管炎、淋巴管阻塞等,使乳糜液反流进入尿液。在流行地区,如我国东南沿海等地,丝虫病高发区乳糜尿的发生率相对较高。儿童和青少年也可能感染丝虫而患乳糜尿,儿童感染丝虫后,淋巴系统的发育尚不完善,更容易受到影响。
其他病因:腹部结核、肿瘤、创伤等也可能导致淋巴系统结构或功能异常,引发乳糜尿。例如,腹腔内的恶性肿瘤可能压迫淋巴管,导致乳糜液回流受阻;腹部外伤可能直接损伤淋巴管,引起乳糜尿。不同年龄阶段的人群都可能因这些病因患病,比如中老年人可能因腹部肿瘤等疾病引发乳糜尿。
临床表现
尿液外观:典型的乳糜尿尿液外观如牛奶样,可呈稀牛奶状、乳白状或混有白色凝块。有的患者尿液在静置后会出现分层现象,上层为乳糜液,下层为尿液。儿童患者出现乳糜尿时,家长可能会发现孩子尿液异常变白。
伴随症状:部分患者可能伴有尿频、尿急、尿痛等泌尿系统感染症状;如果是丝虫病引起的乳糜尿,可能伴有发热、畏寒等全身症状;长期乳糜尿的患者可能会出现营养不良,表现为消瘦、乏力等,儿童患者则可能影响生长发育,出现身高、体重增长缓慢等情况。
诊断方法
实验室检查:
尿常规检查:可发现尿液中含有脂肪球、淋巴细胞等,尿蛋白定性可为阳性。通过显微镜观察尿液中的成分,有助于初步判断是否为乳糜尿。
乳糜试验:将尿液离心后取上层乳糜液,加入乙醚等有机溶剂,若乳糜液变清,则提示为乳糜尿。这是诊断乳糜尿的重要实验室检查方法。
影像学检查:
淋巴管造影:可以清晰地显示淋巴管的形态、阻塞部位等,有助于明确病因。例如,可以发现淋巴管的扩张、狭窄、阻塞等情况,对于制定治疗方案有重要指导意义。
超声检查:可以观察泌尿系统及淋巴系统的结构,辅助诊断乳糜尿。超声检查相对无创,可作为初步筛查的手段。
治疗与预后
治疗:
保守治疗:对于症状较轻的患者,可采用保守治疗,如卧床休息、低脂肪饮食等。低脂肪饮食可以减少乳糜液的生成,减轻乳糜尿的症状。儿童患者采用保守治疗时,要特别注意保证营养均衡,因为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需要充足的营养支持。
药物治疗:如果是丝虫病引起的乳糜尿,可使用抗丝虫药物治疗。但儿童使用抗丝虫药物时要谨慎,需根据体重等因素严格遵循用药原则。
手术治疗:对于保守治疗无效或病情严重的患者,可考虑手术治疗,如淋巴管-血管吻合术等。手术治疗需要严格掌握适应证,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来决定是否采用手术方式。
预后:乳糜尿的预后与病因、病情严重程度及治疗是否及时等因素有关。如果能够及时明确病因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大多数患者的症状可以得到缓解。但如果是恶性肿瘤等引起的乳糜尿,预后相对较差。儿童患者的预后也与病情的控制情况以及自身的生长发育情况等相关,及时规范的治疗有助于改善预后,促进儿童的健康成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