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道感染由病原体入侵、尿路梗阻、机体防御功能降低、医源性因素引发,病原体有大肠埃希菌等,尿路梗阻包括结石、前列腺增生、先天性尿路畸形,机体防御功能降低涉及女性生理结构、妊娠期、糖尿病患者、长期用免疫抑制剂,医源性因素有留置导尿管、膀胱镜检查等情况。
一、病原体入侵
1.大肠埃希菌:是最常见的引起尿道感染的病原菌,约占门诊尿道感染的80%-90%,肠道内的大肠埃希菌可通过尿道口逆行进入尿道、膀胱等泌尿系统引发感染。女性由于尿道较短且直,距离肛门较近,大肠埃希菌更容易从尿道口侵入,这也是女性尿道感染发病率高于男性的重要原因之一。
2.其他病原体:如金黄色葡萄球菌、变形杆菌、克雷伯菌属等,也可引起尿道感染,不过相对大肠埃希菌来说发生率较低。在留置导尿管、尿路结石等特定情况下,其他病原体感染的风险会增加。
二、尿路梗阻
1.结石:尿路结石可导致尿液排出受阻,使尿液在局部积聚,有利于细菌的生长繁殖,从而引发尿道感染。例如,肾结石、输尿管结石或膀胱结石等,都可能引起尿路梗阻,增加尿道感染的发生几率。
2.前列腺增生:多见于老年男性,前列腺增生会压迫尿道,导致尿液排出不畅,尿液潴留容易滋生细菌,引发尿道感染。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男性前列腺增生的发生率逐渐升高,因此老年男性尿道感染的风险也相对较高。
3.先天性尿路畸形:如肾盂输尿管连接处狭窄、多囊肾等先天性尿路畸形,会使尿液引流不畅,为细菌感染创造条件,从幼年时期就可能增加尿道感染的发病风险。
三、机体防御功能降低
1.女性生理结构特点:女性尿道短、宽且直,距离肛门近,会阴部的细菌容易侵入尿道。尤其是在经期、性生活后等特殊时期,女性的机体防御功能相对降低,更容易发生尿道感染。例如,经期卫生不良,细菌更容易沿着尿道上行感染;性生活时可能会将周围的细菌带入尿道,从而引发感染。
2.妊娠期:女性在妊娠期,由于体内激素水平的变化,输尿管蠕动减弱,膀胱排空能力降低,且子宫增大压迫膀胱和输尿管,导致尿液潴留,增加了尿道感染的风险。孕期女性的机体免疫力也会有一定程度的下降,这也有利于细菌的侵入和繁殖。
3.糖尿病患者:糖尿病患者由于血糖水平升高,尿液中含糖量增加,为细菌的生长提供了良好的培养基,同时糖尿病患者的机体免疫力往往较低,白细胞的吞噬功能减弱,容易发生尿道感染。而且长期高血糖状态会导致血管和神经病变,影响泌尿系统的正常功能,进一步增加感染的可能性。
4.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如器官移植术后患者需要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来防止排异反应,这会使机体的免疫功能受到抑制,降低了对病原体的抵御能力,容易发生包括尿道感染在内的各种感染性疾病。
四、医源性因素
1.留置导尿管:在医疗操作中,留置导尿管是引起尿道感染的常见医源性因素。导尿管会破坏尿道的正常黏膜屏障,为细菌侵入泌尿系统提供了通道,而且导尿管表面容易形成生物膜,使细菌附着并繁殖,导致尿道感染的发生率明显增加。一般来说,留置导尿管超过3天,尿道感染的发生率会大幅升高。
2.膀胱镜检查:膀胱镜检查属于侵入性操作,可能会损伤尿道黏膜,导致细菌进入泌尿系统引发感染。虽然这种检查引起感染的几率相对较低,但在检查后仍需要密切关注是否出现尿道感染的症状,尤其是对于本身存在泌尿系统基础疾病或机体抵抗力较差的患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