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性乙型脑炎由乙脑病毒引起,症状因病情轻重不同有差异,初期持续1-3天,起病急,有发热、头痛等表现;极期持续4-7天,有高热、意识障碍、惊厥或抽搐、呼吸衰竭及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等;恢复期体温下降,症状逐日好转,重症者可能需1-6个月恢复,部分重症患者6个月后留后遗症,如失语、瘫痪等,需长期康复治疗。
一、初期
一般持续1-3天,起病急,体温在1-2天内升至39-40℃,伴有头痛、恶心、呕吐,部分患者有精神倦怠或嗜睡,少数患者可出现颈项轻度强直等表现。此阶段的症状与普通的发热性疾病初期表现相似,需注意鉴别。对于儿童来说,由于其神经系统发育尚未完全成熟,可能在初期就更容易出现精神方面的异常表现,如烦躁不安等;而对于成年人,可能更侧重于头痛、发热等典型表现,但也存在个体差异。
二、极期
通常持续4-7天,此期症状明显加重,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高热:体温常高达40℃以上,且持续不退,发热持续时间长短与病情轻重和预后有关。高热会使患者的基础代谢率增高,加重身体的消耗,对于儿童而言,长时间高热可能会影响其神经系统的发育,需密切关注体温变化及采取适当的降温措施,但要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优先考虑非药物降温等方式。
意识障碍:表现为嗜睡、谵妄、昏迷或定向力障碍等。意识障碍的程度反映了脑实质受损的轻重,当儿童出现严重意识障碍时,需要加强护理,防止误吸等并发症的发生。
惊厥或抽搐:可为局部小抽搐,如面部、眼肌、口唇的小抽搐,也可为全身抽搐,严重者可呈强直性痉挛,持续时间长短不一。惊厥或抽搐是由于脑部神经细胞受累,导致异常放电引起,频繁的惊厥会进一步加重脑缺氧,对患者的预后产生不良影响。
呼吸衰竭:是乙脑最严重的表现之一,也是主要的死亡原因,多见于重症患者。主要表现为呼吸节律不规则,如呼吸表浅、双吸气、叹息样呼吸、呼吸暂停、潮式呼吸和下颌呼吸等,同时可伴有发绀。呼吸衰竭的发生与脑实质炎症、脑水肿、颅内高压、脑疝等有关,对于不同年龄段的患者,呼吸衰竭的表现可能有所不同,儿童的呼吸代偿能力相对较弱,更容易出现呼吸衰竭的危象。
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常出现脑膜刺激征,如颈项强直,克氏征及布氏征阳性等;还可出现浅反射减弱或消失,深反射先亢进后消失,病理反射如巴氏征等可呈阳性,由于病变部位不同,还可能出现相应的肢体瘫痪、颅神经损害等表现,如面瘫、吞咽困难等。
三、恢复期
极期过后,体温逐渐下降,精神、神经系统症状逐日好转。多数患者在2周左右可完全恢复,但重症患者可能需1-6个月才能逐渐恢复,此期可能仍存在低热、多汗、失语、吞咽困难、肢体瘫痪、精神失常等表现,称为后遗症期。对于儿童患者,在恢复期需要进行康复训练等综合措施来促进神经系统功能的恢复,要根据儿童的年龄和恢复情况制定个性化的康复方案,以最大程度地减少后遗症对儿童生长发育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四、后遗症期
部分重症患者患病6个月后仍留有精神神经症状,称为后遗症,主要表现为失语、瘫痪、意识障碍、精神失常、痴呆等。其中以失语、强直性瘫痪、扭转痉挛、精神失常等较为常见。如果乙脑患者在急性期病情较重,那么进入后遗症期的可能性相对较大,对于有后遗症的患者,需要长期的康复治疗和关怀,家庭和社会应给予患者更多的支持,帮助其尽可能地恢复功能,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和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