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发性肺结核是成人肺结核最常见类型,由原发性感染潜伏菌活动或再次感染引起,病变多在肺尖等,有相应症状、体征,通过影像学、痰检等辅助检查诊断,需与其他病鉴别,治疗包括抗结核化疗和对症治疗,早期规范治疗大多可愈,延误或不规范则预后差,特殊人群预后更差。
一、定义
继发性肺结核是指在原发性肺结核感染后,潜伏在体内的结核分枝杆菌重新繁殖而发生的肺结核,也可由再次感染结核分枝杆菌引起,是成人肺结核的最常见类型。
二、发病机制
内源性复发:原发性感染时遗留下来的潜在病灶中的结核分枝杆菌重新活动而发生的肺结核,多见于成年人。
外源性重染:受到结核分枝杆菌的再次感染而发病。
三、病理特点
病变多发生在肺尖和锁骨下,病理改变多样,可出现渗出、增生、坏死、干酪样变、空洞形成等。
四、临床表现
症状:
咳嗽、咳痰是最常见症状,可伴有咯血、胸痛、呼吸困难等。
全身症状有午后低热、盗汗、乏力、食欲减退、体重减轻等。不同年龄人群表现可能有差异,儿童可能出现生长发育迟缓等情况;老年人症状可能不典型,易被忽视。生活方式方面,长期劳累、营养不良等可能增加发病风险或影响病情恢复;有糖尿病等基础病史的患者,由于机体抵抗力下降,更易患继发性肺结核且病情可能较重。
体征:取决于病变范围和性质,病变范围较小时可能无明显体征,病变范围较大时可出现患侧呼吸运动减弱、叩诊呈浊音、听诊可闻及支气管肺泡呼吸音或湿啰音等。
五、辅助检查
影像学检查:胸部X线或CT检查是重要的诊断方法,可发现肺部病变的部位、范围、形态等,如浸润性病灶、空洞形成、干酪样坏死等特征性表现。
痰结核分枝杆菌检查:包括痰涂片和痰培养等,痰涂片找到结核分枝杆菌是确诊肺结核的重要依据,痰培养则可进一步明确结核分枝杆菌的菌种,并进行药物敏感性试验,对指导治疗有重要意义。
结核菌素试验(PPD试验):用于筛查结核分枝杆菌感染,阳性结果提示曾感染过结核分枝杆菌或接种过卡介苗,但不能区分是活动性结核还是陈旧性结核。
六、诊断与鉴别诊断
诊断: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痰结核分枝杆菌检查等综合判断。如有持续咳嗽、咳痰2周以上,伴有咯血、低热等症状,胸部影像学发现肺部有异常病灶,痰中找到结核分枝杆菌即可确诊。
鉴别诊断:需与肺炎、肺癌、肺脓肿等疾病相鉴别。肺炎起病急,常有高热、咳嗽、咳脓性痰等表现,影像学表现与继发性肺结核不同,经抗感染治疗后病灶可明显吸收;肺癌多有长期吸烟史,表现为刺激性咳嗽、痰中带血、消瘦等,影像学可见占位性病变,通过病理检查可明确诊断;肺脓肿常有高热、大量脓臭痰,影像学可见空洞伴液平,痰培养可发现致病菌。
七、治疗原则
抗结核化学药物治疗:是治疗的关键,遵循早期、规律、全程、适量、联合的原则。常用的抗结核药物有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乙胺丁醇等,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病情、耐药情况等制定个体化的化疗方案。
对症治疗:对于咯血患者,根据咯血的量采取相应的止血措施;对于发热患者,可适当进行物理降温等对症处理。
八、预后
早期诊断并规范治疗,大多数患者可治愈,预后较好。但如果延误诊断、治疗不规范,可能导致病情迁延不愈,出现呼吸衰竭等严重并发症,影响预后。特殊人群如老年人、儿童、合并基础疾病(如艾滋病、糖尿病等)的患者,预后相对较差,需要更加密切的监测和个体化的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