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血栓是因脑动脉主干或分支血管动脉粥样硬化等致血管壁增厚、管腔狭窄闭塞形成血栓,使脑局部血流减少致脑组织缺血缺氧性软化坏死引发神经功能缺损,主要病因是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加速其进程,病理有血栓部位血管内膜病变、脑组织缺血坏死软化,临床表现因受累脑动脉不同而异,诊断靠病史症状体征及头颅CT、MRI等影像学检查,预防需控制危险因素及保持健康生活方式,老年人、高血压患者、糖尿病患者有相应注意事项。
一、定义
脑血栓是缺血性脑卒中的一种常见类型,是因脑动脉主干或其分支血管发生动脉粥样硬化等病变,致使血管壁增厚、管腔狭窄乃至闭塞,进而形成血栓,造成脑局部血流减少或供血中断,使得脑组织出现缺血、缺氧性软化坏死,从而引发相应神经功能缺损症状的疾病。
二、病因机制
1.动脉粥样硬化:这是引发脑血栓的主要病因,动脉内膜受损后,脂质沉积等逐步形成粥样斑块,导致血管管腔狭窄,血液有形成分易在局部聚集形成血栓。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因素会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高血压使血管承受压力增大,损伤血管内皮;高血脂会让血脂在血管壁沉积;糖尿病会影响血管内皮功能及脂质代谢等。
三、病理改变
血栓形成部位的血管存在内膜病变,血管壁增厚、管腔狭窄,局部脑组织出现缺血性坏死、软化等病理改变,进而影响相应神经功能区域的正常运作。
四、临床表现
因受累脑动脉不同,临床表现各异。若累及大脑中动脉,常出现对侧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同向性偏盲等;若累及椎-基底动脉,可表现为眩晕、恶心、呕吐、吞咽困难、共济失调、构音障碍等。病情严重时可能出现意识障碍,如嗜睡、昏迷等。
五、诊断方法
1.病史与症状体征:详细询问患者病史,包括是否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危险因素,以及发病后的症状表现。通过神经系统查体,发现相应神经功能缺损体征。
2.影像学检查:头颅CT可早期鉴别脑出血与脑梗死,发病早期可能无明显异常,数小时后可见低密度梗死灶;头颅MRI对脑梗死的检出敏感性和特异性更高,能更早发现梗死病灶,尤其是在发病早期。
六、预防措施
1.控制危险因素:高血压患者需遵医嘱将血压控制在合适范围,一般目标血压为收缩压<140mmHg且舒张压<90mmHg(伴有糖尿病或慢性肾病者目标血压可更严格);糖尿病患者要控制血糖,使糖化血红蛋白等指标达标;高脂血症患者需调整血脂,使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等控制在目标值内。
2.健康生活方式:戒烟限酒,吸烟会损伤血管内皮,饮酒过量会影响血压、血脂等;合理饮食,减少高脂肪、高盐、高糖食物摄入,增加蔬菜、水果、全谷物等摄入;适度运动,如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等,有助于控制体重、改善血管功能等。
七、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动脉粥样硬化风险增加,应定期进行体检,监测血压、血脂、血糖等指标,一旦发现异常及时干预。日常生活中要注意避免突然改变体位等,防止血压波动过大诱发脑血栓。
高血压患者:除严格控制血压外,要规律服药,不可擅自增减药量或停药,同时要注意保持情绪稳定,避免过度激动等导致血压骤升的情况。
糖尿病患者:需严格管理血糖,规律监测血糖,遵循糖尿病饮食原则,适当运动,密切关注足部等部位情况,预防糖尿病相关血管病变等并发症的发生,因为糖尿病会显著增加脑血栓的发病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