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后尿潴留是指产妇分娩后6-8小时不能自行排尿的常见并发症,由生理(盆底肌肉及神经损伤、激素变化)、心理(紧张焦虑)、生活方式(体位改变、会阴伤口疼痛)等因素引发,有主观(下腹部胀痛、尿意难排、烦躁)和客观(耻骨联合上方可触及胀大膀胱、按压胀痛)表现,通过体格检查和超声检查诊断,可通过产前指导、产后早期引导排尿、减轻会阴伤口疼痛预防,治疗包括非药物干预(诱导排尿、按摩膀胱、调整体位)和药物治疗,对不同人群影响不同,高危人群需加强监测护理。
发生原因
生理因素
盆底肌肉及神经损伤:分娩过程中,尤其是难产、产程较长或使用助产器械时,可能会造成盆底肌肉和支配膀胱的神经损伤,影响膀胱的正常收缩和舒张功能。例如,长时间的胎头压迫可能导致局部神经传导障碍,使得膀胱逼尿肌收缩无力。
激素变化:孕期体内激素水平的变化会使膀胱平滑肌松弛,产后短期内这种松弛状态可能尚未完全恢复,也会影响膀胱的排尿功能。
心理因素
紧张焦虑:产妇对产后排尿的担忧、对伤口疼痛的恐惧等紧张焦虑情绪,会通过神经反射抑制膀胱的排尿反射,导致尿潴留发生。比如初产妇对分娩后的排尿过程不熟悉,容易产生紧张情绪,从而影响排尿。
生活方式因素
体位改变:产后产妇长时间卧床,体位相对固定,不习惯在床上排尿,也可能导致尿潴留。另外,产后会阴伤口疼痛,产妇不敢用力排尿,也会使尿液在膀胱内潴留。
临床表现
主观症状:产妇感觉下腹部胀痛,有尿意但无法排出尿液,部分产妇还可能出现烦躁不安等表现。
客观体征:耻骨联合上方可触及胀大的膀胱,按压时有明显胀痛感。
诊断方法
体格检查:通过触诊下腹部了解膀胱的充盈程度。
超声检查:可以直观地看到膀胱内尿液的潴留情况,测量膀胱残余尿量等指标。一般来说,产后膀胱残余尿量超过100-200ml可考虑为尿潴留。
预防措施
产前指导:孕期就可以进行盆底肌肉锻炼的指导,帮助产妇增强盆底肌肉的力量,为分娩和产后排尿做好准备。
产后早期引导排尿:产后尽早鼓励产妇尝试排尿,一般在产后2-4小时就可以让产妇坐起尝试自行排尿,即使没有尿液排出,也可以起到诱导排尿反射的作用。
减轻会阴伤口疼痛影响:可以采取一些措施缓解会阴伤口疼痛,如使用镇痛泵、局部冷敷等,让产妇能够舒适地排尿。
治疗方法
非药物干预
诱导排尿:可以采用听流水声、用温水冲洗会阴等方法诱导排尿反射。
按摩膀胱:医护人员可以在产妇下腹部进行适当的按摩,促进膀胱收缩。
体位调整:帮助产妇采取合适的排尿体位,如坐起或站立位,有利于尿液排出。
药物治疗:如果非药物干预无效,可能会根据情况使用一些药物,但需谨慎选择,避免对产妇和新生儿产生不良影响。
对不同人群的影响及注意事项
产妇年龄:年轻产妇身体恢复能力相对较强,但如果产后不注意排尿情况,仍可能发生尿潴留;高龄产妇身体机能相对较弱,发生尿潴留的风险可能相对较高,需要更加密切地关注产后排尿情况。
性别:仅见于女性产妇。
生活方式:产后活动量少的产妇发生尿潴留的概率相对较高,而产后适当活动的产妇有助于促进排尿,降低尿潴留风险。
特殊人群风险:有难产史、产程长等情况的产妇属于尿潴留的高危人群,需要在产后加强监测和护理。
病史:既往有盆底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等病史的产妇,产后发生尿潴留的可能性更大,在产前就应该充分评估,并在产后采取更加严密的观察和预防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