晕厥可分为血管迷走性晕厥、心源性晕厥、脑源性晕厥及其他原因引起的晕厥。血管迷走性晕厥多由诱因致心脏输出量减少、血压下降致脑供血不足,青少年等易患;心源性晕厥因心脏疾病致泵血障碍,老年人等易患;脑源性晕厥由脑部血管病变致脑供血不足,中老年人等易患;其他原因包括代谢性晕厥(如低血糖)和血液成分异常引起的晕厥(如严重贫血),各有其发生机制、影响因素及特殊人群特点
一、血管迷走性晕厥
1.发生机制:是最常见的晕厥类型,多由情绪紧张、疼痛、站立过久等诱因引起,当这些诱因刺激时,人体会出现心脏抑制和/或血管扩张反应,导致心脏输出量减少、血压下降,脑部供血不足从而引发晕厥。例如,一项研究发现,在情绪激动人群中血管迷走性晕厥的发生率相对较高。
2.影响因素:年龄方面,青少年和年轻成年人相对更易发生;生活方式上,长时间站立、脱水等可能增加风险;病史方面,有家族史的人群患病风险可能更高。对于特殊人群,儿童在情绪激动或疼痛刺激时较易出现,女性在生理期前后激素变化可能影响发病几率。
二、心源性晕厥
1.发生机制:主要由于心脏本身的疾病导致心脏泵血功能障碍,使脑部供血不足引起晕厥。常见的心脏疾病如心律失常(包括快速性心律失常如室性心动过速、缓慢性心律失常如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等)、心脏瓣膜病、冠心病导致心肌梗死等情况都可能引发心源性晕厥。例如,室性心动过速发作时,心脏节律紊乱,无法有效泵血,可迅速导致晕厥。
2.影响因素:年龄上,老年人由于心脏功能退化、易患冠心病等心脏疾病,心源性晕厥发生率相对较高;生活方式中,有吸烟、酗酒等不良生活习惯的人群可能增加心脏疾病发生风险,进而增加心源性晕厥几率;病史方面,有心脏病史、心律失常病史的人群发病风险显著升高。特殊人群中,老年男性有基础心脏病史者需特别警惕心源性晕厥的发生。
三、脑源性晕厥
1.发生机制:是由于脑部血管或主要供应脑部血液的血管发生病变,导致脑供血不足引起的晕厥。常见病因包括脑动脉粥样硬化引起血管狭窄、脑部血管畸形、脑肿瘤等压迫血管等。例如,脑动脉粥样硬化使血管管腔狭窄,血流减少,当脑部供血不能满足需求时就会引发晕厥。
2.影响因素:年龄上,中老年人由于血管逐渐老化,脑动脉粥样硬化等疾病发生率高,更易出现脑源性晕厥;生活方式中,高血压、高血脂等不健康生活方式会加速脑动脉粥样硬化进程,增加发病风险;病史方面,有脑血管疾病病史、高血压病史等人群发病风险较高。特殊人群中,老年高血压患者需密切关注脑部血管情况,预防脑源性晕厥。
四、其他原因引起的晕厥
1.代谢性晕厥:如低血糖,当血糖过低时,脑部能量供应不足,可导致晕厥。常见于糖尿病患者降糖药物使用不当、长时间未进食等情况。例如,糖尿病患者过量使用胰岛素后未及时进食,易发生低血糖性晕厥。影响因素上,糖尿病患者的年龄、用药情况、饮食规律等都与之相关,特殊人群如老年糖尿病患者需更严格管理血糖,避免低血糖发生。
2.血液成分异常引起的晕厥:例如严重贫血时,血液携氧能力下降,脑部缺氧可引发晕厥。常见于慢性失血、营养不良等导致贫血的情况。年龄上,儿童营养不良可能导致贫血进而引发晕厥,老年人慢性疾病导致失血或营养不良也易出现;生活方式中,营养不良、长期失血的生活习惯会增加发病风险;病史方面,有贫血相关疾病史的人群发病风险高。特殊人群如儿童营养不良性贫血需注重营养补充,老年人贫血需积极查找病因并纠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