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持口腔健康需从多方面入手,包括保持良好口腔卫生,正确刷牙、使用牙线或牙缝刷;定期口腔检查,成年人每6-12个月检查洁牙,儿童第一颗乳牙萌出6个月内首次检查且定期复查;合理饮食,均衡营养、控制糖分摄入;避免不良生活习惯,戒烟、避免过度饮酒;控制全身性疾病,如糖尿病患者积极控糖并定期口腔治疗,其他全身性疾病患者积极治疗原发病并注意口腔健康。
使用牙线或牙缝刷:每天使用牙线清理牙齿邻面的食物残渣和牙菌斑,对于牙缝较大或牙齿排列不整齐的人,可以使用牙缝刷来清洁牙缝。成年人和儿童在具备一定手部协调能力后都可使用牙线,儿童使用牙线时需要家长协助操作,选择适合儿童口腔大小的牙线。
定期口腔检查
成年人:一般每6-12个月进行一次口腔检查和洁牙,通过口腔检查可以早期发现牙周炎的迹象,如牙龈红肿、出血、牙周袋形成等,洁牙可以去除牙齿表面的牙菌斑、牙结石等,预防牙周炎的发生和发展。
儿童:从第一颗乳牙萌出后6个月内就应进行第一次口腔检查,之后每半年到一年进行一次口腔检查,及时发现儿童口腔问题,包括乳牙和恒牙的萌出情况、口腔卫生状况等,早期进行口腔卫生指导,预防儿童期牙周问题的发生。
合理饮食
均衡营养:保证摄入富含维生素C、维生素D、钙、磷等营养物质的食物,如新鲜蔬菜(菠菜、西兰花等)、水果(橙子、苹果等)、牛奶、鱼类等。维生素C有助于维持牙龈组织的健康,缺乏维生素C易导致牙龈出血等问题;维生素D和钙有助于牙齿和骨骼的发育和维持正常结构,充足的钙摄入可以增强牙齿的抗龋能力和牙周组织的支持力。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需要保证营养均衡以促进牙齿和牙周组织的正常发育;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下降,对营养物质的吸收能力可能减弱,更需要通过合理饮食保证营养摄入,维持牙周组织健康。
控制糖分摄入:减少糖果、饮料等含糖食物的摄入,因为细菌利用糖分发酵产酸,会腐蚀牙齿并破坏牙周组织。儿童应减少吃甜食的频率,避免睡前吃糖果等含糖食品;成年人也应控制糖分摄入,尤其是有牙周炎高危因素的人群,如患有糖尿病等代谢性疾病的人,高血糖环境更有利于细菌滋生,会加重牙周炎病情。
避免不良生活习惯
戒烟:吸烟是牙周炎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吸烟会影响牙龈的血液循环,降低局部抵抗力,增加牙周炎的发生风险和严重程度。吸烟者应尽量戒烟,戒烟有助于改善口腔血液循环,减轻牙龈炎症,促进牙周组织的修复。对于儿童和青少年,要避免接触吸烟环境,防止二手烟对口腔健康的影响;成年人吸烟者应积极采取戒烟措施,如使用戒烟药物(在医生指导下)、参加戒烟小组等。
避免过度饮酒:过量饮酒可能会影响口腔局部的微生态环境,增加患牙周炎的可能性。适量饮酒相对安全,但应避免酗酒,尤其是本身有牙周炎倾向的人,要控制饮酒量。
控制全身性疾病
糖尿病: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佳时,易并发牙周炎,且牙周炎也会影响血糖的控制。糖尿病患者应积极控制血糖水平,将空腹血糖控制在7mmol/L左右,餐后血糖控制在10mmol/L左右,同时定期进行口腔检查和牙周治疗,保持良好的口腔卫生。儿童糖尿病患者由于处于生长发育阶段,更要严格控制血糖,家长要协助患儿做好口腔护理,预防牙周炎发生。
其他全身性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等,一些研究表明牙周炎与心血管疾病存在关联,患有全身性疾病的患者应积极治疗原发病,遵循医生的治疗方案,同时注意口腔健康,因为全身性疾病可能通过影响机体的免疫功能等途径影响牙周组织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