晕厥有多种类型,包括神经介导性晕厥(含血管迷走性晕厥、情境性晕厥)、心源性晕厥(含心律失常性晕厥、器质性心脏病性晕厥)、直立性低血压性晕厥(含原发性、继发性)及其他原因引起的晕厥(含脑血管性晕厥、血液成分异常性晕厥等),不同类型由不同诱因或病因导致,如血管迷走性晕厥多由情绪紧张等触发,心律失常性晕厥与心脏电信号或结构异常相关等
一、神经介导性晕厥
1.血管迷走性晕厥:是最常见的神经介导性晕厥类型,多由情绪紧张、疼痛、长时间站立等诱因触发,人体在这些情况下,心脏迷走神经张力突然增加,导致心率减慢、外周血管扩张,进而引起血压下降、脑灌注不足,最终发生晕厥。例如,一项研究表明,约80%的神经介导性晕厥属于血管迷走性晕厥,常见于年轻人,尤其是体质较弱者,在特定的应激场景下易发作。
2.情境性晕厥:与特定的情境相关,如咳嗽、排便、吞咽、大笑等。以咳嗽性晕厥为例,剧烈咳嗽时胸腔内压力升高,静脉回流减少,心输出量降低,同时咳嗽还可能刺激迷走神经,导致血压下降,从而引发晕厥,常见于有慢性呼吸道疾病的人群,如慢性支气管炎患者在剧烈咳嗽时更易出现。排便性晕厥则多发生于排便过程中或排便后,老年人相对更易发生,可能与排便时腹压变化影响静脉回流及自主神经调节有关。
二、心源性晕厥
1.心律失常性晕厥
缓慢性心律失常:如严重的房室传导阻滞,心脏的电信号传导出现异常,导致心跳过慢,心输出量急剧减少,脑供血不足,从而引起晕厥。常见于患有心脏传导系统疾病的患者,如老年人因心脏传导系统退变易出现此类情况。
快速性心律失常:包括室性心动过速、室上性心动过速等。快速的心律失常会使心脏的舒张期缩短,影响心室充盈,心输出量下降,导致脑缺血而发生晕厥。例如,一些有先天性或后天性心脏结构异常的患者,更容易出现快速性心律失常相关的晕厥。
2.器质性心脏病性晕厥:由心脏本身的器质性病变引起,如急性心肌梗死导致心肌收缩力下降,心输出量减少;主动脉瓣狭窄患者,由于主动脉瓣口狭窄,心脏射血受阻,心输出量降低,可在活动时出现晕厥等症状,这类情况在有基础心脏病的患者中较为常见,尤其是老年心脏病患者。
三、直立性低血压性晕厥
1.原发性直立性低血压:原因不明,自主神经系统功能障碍,导致站立时血管收缩功能障碍,血压迅速下降,脑灌注不足而发生晕厥。多见于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自主神经功能逐渐衰退,易患此病。
2.继发性直立性低血压:可由多种原因引起,如药物(如降压药、镇静催眠药等)、内分泌疾病(如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神经系统疾病(如帕金森病)等。例如,长期服用降压药的患者,如果用药不当,可能会在站立时出现直立性低血压性晕厥,需要密切关注血压变化及药物影响。
四、其他原因引起的晕厥
1.脑血管性晕厥:如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部血管短暂性缺血,可导致短暂的脑功能障碍,出现晕厥症状。常见于有脑血管动脉粥样硬化的人群,尤其是中老年人,血管狭窄或硬化影响脑部血液供应时易发作。
2.血液成分异常性晕厥
低血糖性晕厥:血糖过低时,大脑能量供应不足,可引起晕厥。常见于糖尿病患者,尤其是使用胰岛素或口服降糖药不当,以及长时间未进食的人群,如糖尿病患者在注射胰岛素后未及时进餐,易发生低血糖性晕厥。
换气过度综合征性晕厥:由于呼吸过快过深,导致二氧化碳排出过多,引起呼吸性碱中毒,使脑血管收缩,脑血流量减少,从而发生晕厥。常见于情绪激动的人群,如在受到过度惊吓或处于紧张焦虑状态时,易出现换气过度相关的晕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