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道狭窄是尿道腔因器质性病变致管腔变细、尿流阻力增加的泌尿系统疾病,病因有先天性、外伤性、医源性、炎症性等,临床表现为排尿困难及并发症表现,诊断靠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尿道探子检查、尿道造影、膀胱镜检查等,治疗有微创的尿道扩张术、尿道内切开术和开放的尿道吻合术等,不同人群有不同特点,患者需注意日常尿道清洁并及时就医遵医嘱治疗。
病因
先天性因素:先天性尿道外口狭窄、尿道瓣膜、精阜肥大等,这些先天性的结构异常从出生时就存在,会影响尿道的正常管径和排尿功能。例如尿道外口狭窄,可能是胚胎发育过程中尿道沟融合不全等原因所致。
外伤性因素:是尿道狭窄最常见的病因,多发生于尿道球部及膜部。骑跨伤可引起尿道球部损伤,骨盆骨折通常会导致尿道膜部撕裂或断裂。如骨盆骨折时,强大的剪切力会使尿道膜部受到损伤,进而在修复过程中容易形成瘢痕,导致尿道狭窄。
医源性因素: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尿道扩张、膀胱镜检查等操作可能损伤尿道黏膜,引起局部感染、瘢痕形成,从而导致尿道狭窄。比如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过程中,如果操作不当,对尿道组织造成过度热损伤,就可能引发尿道狭窄。
炎症性因素:尿道特异性感染(如淋病性尿道炎)、非特异性感染(如尿道结核)等,炎症反复刺激尿道组织,使尿道黏膜充血、水肿、坏死,继而形成瘢痕,造成尿道狭窄。像尿道结核,结核杆菌感染尿道后,会引起尿道组织的炎性反应和纤维组织增生,最终导致尿道狭窄。
临床表现
排尿困难:是尿道狭窄最主要的症状,表现为尿线变细、排尿费力、射程缩短等。病情逐渐加重时,可能出现尿潴留。例如轻度尿道狭窄时,患者排尿开始时尿线尚可,但逐渐变细;重度狭窄时,可能需要用力增加腹压才能排尿,甚至完全不能自行排尿。
并发症表现:长期尿道狭窄可导致上尿路积水,出现肾积水时,可能有腰部胀痛等表现;继发尿路感染时,可出现尿频、尿急、尿痛等症状;还可能引起膀胱结石,出现排尿中断、血尿等症状。
诊断方法
病史采集:详细询问患者的外伤史、尿道器械操作史、泌尿系统感染史等,有助于初步判断尿道狭窄的可能病因。
体格检查:会阴部触诊可了解尿道球部情况;直肠指诊可辅助判断后尿道情况。
尿道探子检查:可确定狭窄的部位、程度和长度,但操作时需小心,避免造成假道。
尿道造影:能清晰显示尿道狭窄的部位、范围及程度,是诊断尿道狭窄的重要方法。通过尿道造影可以看到尿道狭窄处的狭窄段长度、近端尿道扩张情况等。
膀胱镜检查:可直接观察尿道狭窄的部位、程度、长度以及尿道黏膜情况等。
治疗原则
微创治疗:对于轻度尿道狭窄可采用尿道扩张术,通过尿道探子逐渐扩张尿道,缓解狭窄。但尿道扩张术有导致尿道穿孔、假道形成等风险,操作需谨慎。还可采用尿道内切开术,利用电切镜等器械切开狭窄的尿道组织。
开放手术治疗:对于较严重的尿道狭窄,常需行尿道吻合术等开放手术。如尿道球部狭窄可行尿道球部端端吻合术;尿道膜部狭窄可采用尿道重建术等。
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和病史的人群在尿道狭窄的发生和治疗上可能有不同特点。例如,儿童尿道狭窄多为先天性因素引起,治疗时需充分考虑儿童尿道组织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尽量减少对儿童生长发育的影响;女性尿道狭窄相对男性较少见,病因可能与医源性因素等有关;有长期导尿史等特殊病史的人群发生尿道狭窄的风险较高,在治疗时需要综合考虑其病史来制定个性化方案。对于尿道狭窄患者,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保持尿道清洁,避免感染,有排尿困难等情况应及时就医,遵循医生的治疗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