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疝气是腹腔内容物通过腹壁薄弱点或孔隙突出至体表或阴囊的病理状态,常见类型有腹股沟疝、脐疝、股疝,其发生与先天性因素及腹压增高相关,典型症状包括腹股沟区或阴囊可复性包块、局部不适或疼痛、嵌顿疝的危急症状,不同类型疝气症状有差异,特殊人群(早产儿、合并呼吸系统疾病患儿、便秘患儿)需注意,诊断依赖体格检查和超声检查,1岁以内可观察等待,1岁以上或反复嵌顿需手术,家庭护理要减少患儿哭闹、避免便秘及剧烈活动,发现包块无法回纳或患儿持续哭闹需立即就医。
一、小儿疝气的定义与发病机制
小儿疝气是儿科常见疾病,指腹腔内容物(如肠管、大网膜)通过腹壁薄弱点或孔隙突出至体表或阴囊的病理状态,根据突出部位可分为腹股沟疝(最常见,占90%以上)、脐疝、股疝等类型。其发生与先天性腹膜鞘状突未闭合(腹股沟疝)或脐环闭合不全(脐疝)密切相关,婴儿期腹壁肌肉发育不完善、长期哭闹或便秘导致的腹压增高是重要诱因。
二、小儿疝气的典型症状
1.腹股沟区或阴囊可复性包块
1.1包块特征:站立、咳嗽或用力时,腹股沟区或阴囊出现椭圆形或梨形包块,平卧或安静后包块可自行消失或通过手法复位消失,触摸时质地柔软,边界清晰。
1.2动态变化:包块大小随体位改变,婴儿哭闹时包块增大,睡眠后缩小,部分患儿包块可延伸至阴囊上部。
1.3临床意义:可复性包块是腹股沟疝的核心特征,提示腹腔内容物通过未闭合的鞘状突突出,需与睾丸鞘膜积液(透光试验阳性)鉴别。
2.局部不适或疼痛
2.1症状表现:较大包块可能压迫周围组织,导致患儿出现烦躁、哭闹、拒食等表现,部分患儿主诉腹股沟区或阴囊“胀胀的”“不舒服”。
2.2疼痛诱因:剧烈活动、长时间站立或咳嗽后疼痛加重,平卧休息后缓解,疼痛程度通常较轻,但嵌顿疝时疼痛剧烈且持续。
2.3临床意义:疼痛提示疝内容物可能存在张力性压迫,需警惕嵌顿风险。
3.嵌顿疝的危急症状
3.1嵌顿表现:包块突然增大、变硬且无法回纳,患儿出现剧烈哭闹、呕吐、腹胀、排便困难,触诊包块紧张有压痛。
3.2并发症风险:嵌顿时间超过6~8小时可能导致肠管缺血坏死(绞窄性疝),引发腹膜炎、感染性休克等严重并发症,需紧急手术。
3.3临床意义:嵌顿疝是小儿疝气的急症,需立即就医,避免延误治疗。
三、不同类型疝气的症状差异
1.腹股沟疝:以腹股沟区包块为主,男性患儿可能延伸至阴囊,女性患儿包块多位于腹股沟管上方。
2.脐疝:脐部突出半球形包块,直径通常1~5cm,平卧后包块缩小或消失,多无疼痛,但嵌顿风险较低。
3.股疝:罕见,多见于4岁以上儿童,包块位于腹股沟韧带下方,易误诊为腹股沟疝,嵌顿风险较高。
四、特殊人群的注意事项
1.早产儿或低体重儿:腹壁肌肉更薄弱,疝气发生率较高,且嵌顿风险更高,需密切观察包块变化,避免剧烈哭闹。
2.合并呼吸系统疾病患儿:长期咳嗽可能导致腹压增高,加重疝气症状,需积极治疗原发病,减少咳嗽发作。
3.便秘患儿:排便困难时腹压骤增,可能诱发疝气嵌顿,建议增加膳食纤维摄入,养成定时排便习惯。
五、诊断与治疗原则
1.诊断依据:主要依赖体格检查(包块特征、回纳试验),超声检查可明确疝内容物性质及鞘状突闭合情况,确诊率达95%以上。
2.治疗原则:1岁以内患儿可观察等待(部分脐疝可自愈),1岁以上或反复嵌顿者需行疝囊高位结扎术,手术时机建议选择非感染期,避免嵌顿后急诊手术。
3.家庭护理:减少患儿哭闹、避免便秘及剧烈活动,发现包块无法回纳或患儿持续哭闹需立即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