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原发性膀胱输尿管反流是因先天性输尿管膀胱连接部发育异常致尿液反流的疾病,与解剖结构、遗传因素相关,有泌尿系统感染相关表现或无症状,可通过排尿性膀胱尿道造影等诊断,长期反流可致肾损害、高血压,轻度反流可保守治疗,中重度或保守无效需手术治疗,术后需密切观察恢复及护理。
一、定义
小儿原发性膀胱输尿管反流是指由于先天性输尿管膀胱连接部发育异常,导致尿液从膀胱逆流至输尿管甚至肾盂的一种疾病。这种发育异常使得输尿管膀胱连接部的抗反流机制不完善,正常情况下能防止尿液反流的活瓣作用出现问题,从而引发反流现象。
二、发病机制相关因素
解剖结构因素:在正常情况下,输尿管在膀胱壁内走行的斜行段以及膀胱逼尿肌对输尿管的压迫作用共同构成了抗反流的“活瓣”机制。小儿的输尿管膀胱连接部发育尚不完善,比如输尿管膀胱连接部的黏膜下段过短、膀胱三角区肌肉发育不良等,都可能破坏这种抗反流机制,导致尿液反流。
遗传因素:有一定的遗传倾向,研究发现某些基因的突变可能与原发性膀胱输尿管反流的发生相关。如果家族中有相关病史,小儿患病的风险可能会增加,但具体的遗传模式还在进一步研究中。
三、临床表现
泌尿系统感染相关表现:由于尿液反流,容易引发泌尿系统感染,小儿可能出现发热、尿频、尿急、尿痛等症状,部分患儿还可能有腰痛表现。发热可能是反复出现的,因为反流导致的感染容易复发。
无症状情况:部分小儿可能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仅在体检或因其他疾病检查时被发现。例如在进行超声、排尿性膀胱尿道造影等检查时偶然发现存在膀胱输尿管反流。
四、诊断方法
排尿性膀胱尿道造影:这是诊断小儿原发性膀胱输尿管反流的重要方法。通过向膀胱内注入造影剂,然后让小儿排尿,观察尿液是否反流至输尿管和肾盂,同时可以根据反流的程度进行分级,一般分为Ⅰ-Ⅴ级,反流程度越重,病情相对越严重。
超声检查:可以初步了解肾脏的形态、大小以及是否存在肾盂积水等情况,有助于评估反流对肾脏的影响,但对于反流程度的判断不如排尿性膀胱尿道造影准确。
核素膀胱造影:利用核素标记的物质,通过影像学检查来评估膀胱输尿管反流的情况,具有一定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五、对肾脏的影响及相关风险
反复感染对肾脏的损害:长期的膀胱输尿管反流导致的泌尿系统反复感染,可能会影响肾脏的发育,导致肾瘢痕形成。肾瘢痕会影响肾脏的正常结构和功能,严重时可能导致肾功能不全。尤其是在小儿生长发育阶段,反复的感染和反流对肾脏的损害更为明显。
高血压风险:肾瘢痕形成后,可能会引起肾性高血压。小儿如果出现原发性膀胱输尿管反流,随着病情的发展,有出现高血压的风险,需要密切监测血压情况。
六、治疗及相关注意事项
保守治疗:对于轻度反流(如Ⅰ-Ⅱ级),尤其是婴幼儿,可采取保守治疗。主要措施包括应用抗生素预防泌尿系统感染,并且要定期复查,观察反流的变化情况以及肾脏的发育情况。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保持小儿的外阴清洁,减少泌尿系统感染的机会。
手术治疗:对于中重度反流(Ⅲ-Ⅴ级)或者保守治疗无效的患儿,可能需要进行手术治疗。手术的目的是纠正输尿管膀胱连接部的解剖异常,重建抗反流机制。手术方式有多种,医生会根据患儿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对于小儿患者,手术需要充分考虑其生长发育特点,选择对肾脏功能影响较小且能有效纠正反流的手术方法。在术后,同样需要密切观察患儿的恢复情况,包括尿液反流是否纠正、泌尿系统感染是否得到控制以及肾脏功能的变化等。同时,要注意小儿术后的护理,保证伤口的清洁,避免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