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菌性尿路感染由真菌引起,发病与机体免疫低下、医源性因素有关,有尿路刺激等表现,通过尿液检查、影像学检查诊断,治疗需去除易感因素、抗真菌治疗,婴幼儿、老年人、糖尿病患者有不同注意事项。
一、定义
真菌性尿路感染是由真菌引起的泌尿系统感染,常见的病原菌有白色念珠菌、光滑念珠菌等。真菌可通过上行感染、血行感染等途径侵入泌尿系统。
二、发病原因
1.机体免疫功能低下
年龄因素:婴幼儿免疫系统发育尚不完善,老年人免疫功能衰退,均易发生真菌性尿路感染。例如,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机体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功能下降,对真菌的清除能力减弱。
基础疾病影响:患有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人群,高血糖环境有利于真菌生长繁殖,且糖尿病会导致机体免疫功能紊乱,增加真菌性尿路感染的发生风险。
2.医源性因素
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广谱抗生素的长期使用会破坏泌尿系统原有的菌群平衡,使得真菌过度增殖。比如,长期使用头孢类等广谱抗生素,可能抑制了正常细菌的生长,为真菌的滋生创造了条件。
留置导尿管或膀胱镜检查等操作:留置导尿管会破坏尿道的黏膜屏障,为真菌侵入泌尿系统提供了通道;膀胱镜检查等侵入性操作也可能将真菌带入泌尿系统,增加感染的可能性。
三、临床表现
1.尿路刺激症状:与细菌性尿路感染类似,可出现尿频、尿急、尿痛等症状,但症状相对不典型,部分患者症状可能较轻。
2.尿液改变:尿液可呈混浊状,可能出现血尿,若真菌团块堵塞尿道,还可能出现排尿困难等情况。
3.全身症状:严重感染时可出现发热等全身症状,尤其是免疫力极度低下的患者,发热可能较为明显且不易控制。
四、诊断方法
1.尿液检查
显微镜检查:直接镜检尿液可发现真菌菌丝或孢子,若在尿液中找到大量真菌菌丝或孢子,对诊断有重要提示作用。
真菌培养:尿液真菌培养阳性是诊断真菌性尿路感染的金标准,通过培养可以明确真菌的种类,以便针对性治疗。
2.影像学检查:如超声、CT等检查,可帮助了解泌尿系统有无解剖结构异常等情况,协助诊断真菌性尿路感染是否由泌尿系统结构异常等因素引起。
五、治疗原则
1.去除易感因素
对于留置导尿管的患者,应评估是否可以尽早拔除导尿管,以减少真菌侵入的途径。
积极控制基础疾病,如血糖控制对于糖尿病患者至关重要,将血糖控制在合理范围有助于改善机体的免疫状态,减少真菌性尿路感染的发生和复发。
2.抗真菌治疗:根据真菌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选择合适的抗真菌药物,常用的抗真菌药物有氟康唑等。对于病情较重的患者,可能需要静脉使用抗真菌药物。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婴幼儿:婴幼儿发生真菌性尿路感染时,由于其生理特点,应格外谨慎使用抗真菌药物。首先要尽量去除可能的医源性因素,如评估留置导尿管的必要性。在诊断方面,要准确进行尿液检查以明确诊断。治疗上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措施的同时,选择合适的抗真菌药物时要充分考虑其对婴幼儿生长发育的影响,严格遵循儿科用药原则。
2.老年人:老年人发生真菌性尿路感染时,要综合考虑其多系统功能衰退的情况。在治疗抗真菌药物选择上,要考虑其肝肾功能情况,因为老年人肝肾功能减退可能影响药物的代谢和排泄。同时,要密切观察老年人的全身状况,因为老年人感染后全身症状可能不典型,但病情变化可能较快,需要加强监测。
3.糖尿病患者:糖尿病患者发生真菌性尿路感染时,控制血糖是关键。要严格管理血糖水平,通过饮食、运动及药物治疗等综合手段将血糖控制平稳。在抗真菌治疗过程中,要注意抗真菌药物与降糖药物之间可能的相互作用,密切监测血糖及感染控制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