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是由伤寒杆菌引起的急性消化道传染病,经粪-口等途径传播,有典型临床表现及并发症,可通过实验室检查诊断,治疗包括一般治疗和抗菌治疗,预防需管理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儿童在各方面表现有其特点,需针对性处理
一、伤寒的定义
伤寒是由伤寒杆菌引起的急性消化道传染病。伤寒杆菌属于沙门菌属D群,革兰染色阴性,有鞭毛,能运动。
二、伤寒的传播途径
1.经粪-口途径传播:伤寒杆菌随患者或带菌者的粪便排出体外,如果污染了水源、食物等,健康人接触后就可能被感染。例如,在水源被污染的情况下,饮用了被伤寒杆菌污染的水,就容易引发伤寒流行。
2.接触传播:与伤寒患者密切接触,如护理、握手等,也可能通过手污染了被伤寒杆菌污染的物品而感染,但这不是主要的传播途径。
三、伤寒的临床表现
1.典型症状
持续发热:多为稽留热,体温可逐渐上升至39-40℃,持续1-2周以上。年龄较小的儿童可能发热相对不典型,体温波动较大。例如,婴幼儿伤寒可能体温曲线不规则。
相对缓脉:脉搏加快与体温升高不成比例,相对缓脉在儿童中可能表现不如成人典型,但也是伤寒的一个特征性表现。
全身中毒症状:患者可出现精神萎靡、乏力、食欲减退等,儿童可能表现为哭闹、烦躁不安等。
消化道症状:可有腹胀、便秘或腹泻等,儿童腹泻相对较常见。
玫瑰疹:部分患者在病程7-14日可出现玫瑰疹,多见于胸腹部,儿童的玫瑰疹可能不如成人典型,数量较少或不典型。
肝脾肿大:病程中可出现肝脾肿大,儿童由于免疫系统发育等因素,肝脾肿大的表现可能与成人有所不同,婴幼儿可能更容易出现肝脾明显肿大。
2.并发症
肠出血:是伤寒常见的严重并发症,儿童相对成人发生率可能较低,但一旦发生也较为危险。
肠穿孔:多发生在病程第2-3周,儿童发生肠穿孔的风险相对成人也存在差异,需要密切关注。
四、伤寒的诊断
1.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白细胞计数一般降低,中性粒细胞减少,嗜酸性粒细胞减少或消失,这一特征在儿童中也具有诊断意义,若儿童嗜酸性粒细胞持续减少或消失,需高度警惕伤寒可能。
伤寒杆菌培养:血培养是确诊伤寒的重要依据,病程第1-2周阳性率最高;骨髓培养阳性率比血培养更高,且受抗菌药物影响较小,对于儿童等特殊人群也适用;粪便培养在病程后期阳性率较高。
血清学检查:肥达反应,若O抗体效价≥1:80,H抗体效价≥1:160,或双份血清抗体效价呈4倍以上升高,有诊断意义,但儿童的肥达反应可能出现假阳性或假阴性情况,需要结合临床综合判断。
五、伤寒的治疗
1.一般治疗
隔离:患者需要隔离治疗,防止疾病传播,儿童患者同样需要隔离,避免在幼儿园、学校等集体场所传播。
休息:患者需要卧床休息,儿童也应保证充足的休息,有利于身体恢复。
饮食:给予易消化、营养丰富的食物,儿童应保证足够的营养摄入,以满足生长发育需求,但要避免食用过硬、刺激性食物。
2.抗菌治疗:可选用敏感抗菌药物,如第三代头孢菌素等,但对于儿童要严格遵循药物使用的年龄禁忌等要求,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能缓解症状的情况时尽量避免过早使用抗菌药物。
六、伤寒的预防
1.管理传染源:早期隔离、治疗患者,对带菌者要进行管理,儿童患者的密切接触者也需要进行医学观察,防止疾病传播。
2.切断传播途径:加强饮用水卫生管理,确保水源安全,儿童饮用的水要特别注意卫生;加强食品卫生监管,避免食用被伤寒杆菌污染的食物。
3.保护易感人群:可通过接种伤寒疫苗来提高人群免疫力,儿童接种伤寒疫苗需要根据儿童的年龄、健康状况等进行合理安排,遵循疫苗接种的相关规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