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菌斑是细菌性生物膜,肉眼不易见,是龋病和牙周病病因,靠日常口腔清洁去除;牙结石是钙化的牙菌斑,易见,刺激牙龈加重牙周炎,需专业医生用超声洗牙或手动刮治去除,不同人群如儿童、成年人、老年人在牙菌斑和牙结石形成及处理上各有特点需注意。
牙菌斑是一种细菌性生物膜,为基质包裹的互相粘附、或粘附于牙面、牙间或修复体表面的软而未矿化的细菌性群体,由大量细菌、细胞间物质、少量白细胞、脱落上皮细胞等组成。
牙结石又称牙石,通常存在于唾液腺开口处的牙齿表面,开始是乳白色的软垢,会因逐渐的钙化而变硬,由75%的磷酸钙,15%-25%的水、有机物、磷酸锰、矿酸钙及微量的钾、钠、铁所构成。
外观形态
牙菌斑肉眼不易直接看到,需借助染色剂才能清晰显示,呈薄膜状或微小的颗粒状,可附着在牙齿表面、牙缝等部位。
牙结石比较容易观察到,一般呈黄色、棕色或者黑色,质地较硬,常见于牙齿颈部,在唾液腺导管开口相对处的牙面上沉积更多,比如下颌前牙的舌侧表面,上颌后牙的颊侧表面。
形成过程
牙菌斑形成分为三个阶段:首先是获得性膜的形成,唾液中的糖蛋白和糖脂吸附在牙面形成获得性膜,时间可短至数分钟;接着是细菌的粘附和聚集,适宜的细菌粘附于获得性膜上并开始生长繁殖;最后是菌斑的成熟,细菌进一步繁殖,逐渐形成复杂的菌斑生态结构,这个过程可能需要数天时间。
牙结石的形成是牙菌斑经历了矿化过程。牙菌斑中的细菌产生的一些物质会促使唾液中的矿物质沉积在牙菌斑上,经过数周甚至数月逐渐钙化,最终形成牙结石。
对牙齿健康的影响
牙菌斑是引发龋齿和牙周病的主要病因。菌斑中的细菌发酵碳水化合物产生酸,酸会腐蚀牙齿硬组织导致龋齿;同时菌斑中的细菌及其代谢产物会刺激牙龈,引起牙龈发炎,出现牙龈红肿、出血等症状,长期可导致牙周袋形成、牙槽骨吸收,最终引起牙齿松动甚至脱落。
牙结石本身会不断刺激牙龈,导致牙龈红肿、出血、萎缩,进一步加重牙周炎症。而且牙结石的表面容易吸附更多的细菌和毒素,加重对牙周组织的破坏,还会影响口腔卫生的维护,因为牙结石表面不光滑,更容易使牙菌斑再次堆积。
去除方法
牙菌斑的去除主要靠日常口腔清洁,如正确的刷牙方法,每天至少早晚各刷牙一次,每次刷牙时间不少于3分钟,还可以使用牙线、牙缝刷等辅助清洁工具,及时清除牙齿表面和牙缝中的牙菌斑。
牙结石一般需要专业口腔医生进行去除,常见的方法有超声波洗牙,利用超声波的高频振动将牙结石震碎并去除;对于一些附着较紧的顽固牙结石,可能需要手动刮治的方法来清除。
不同人群的特点及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口腔卫生意识相对较弱,牙菌斑和牙结石的形成速度可能因饮食等因素有所不同。比如儿童喜欢吃甜食,如果口腔清洁不及时,牙菌斑形成会较快,容易引发龋齿等问题。家长应帮助儿童养成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如监督儿童刷牙,选择适合儿童的含氟牙膏等,定期带儿童进行口腔检查,及时发现牙菌斑和牙结石问题并处理。
成年人:成年人如果口腔卫生维护不佳,如刷牙不认真、不使用辅助清洁工具等,容易导致牙菌斑和牙结石堆积。不同生活方式的成年人,如吸烟人群,烟草中的物质会使牙菌斑和牙结石更容易着色且增加牙周病的发生风险,这类人群更需要注意加强口腔清洁和定期洗牙。
老年人:老年人可能存在口腔局部因素,如牙齿磨损、牙龈退缩等,这会影响口腔卫生的维护,使得牙菌斑和牙结石更容易形成。同时老年人可能伴有一些全身疾病,如糖尿病等,会影响牙周组织对菌斑的反应,在处理牙菌斑和牙结石时需要综合考虑全身健康状况,洗牙等操作要谨慎评估,遵循专业医生的建议进行口腔清洁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