孕妇患慢性阑尾炎需综合孕周、症状评估,轻症状可保守治疗,包括饮食调整与密切观察;重症状或急性发作时孕中期较适宜手术,手术选阑尾切除术,术后加强监测,孕妇要注意心理、日常生活,术后定期随访关注自身和胎儿情况。
一、病情评估
孕妇患慢性阑尾炎时,需综合考虑孕周、症状严重程度等进行评估。通过体格检查、血常规等检查了解炎症情况。若症状较轻,可先采取保守观察等措施;若症状较重,有急性发作倾向,则需积极考虑手术等干预。
二、保守治疗情况
1.饮食调整:
孕期要保证营养均衡,同时避免进食辛辣、油腻等刺激性食物,以清淡、易消化饮食为主,如米粥、面条等,防止加重肠道负担,诱发或加重阑尾炎症状。
需摄入足够的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物质,满足自身和胎儿的需求,例如多吃新鲜的蔬菜水果(如苹果、菠菜等)补充维生素,适量吃瘦肉、鱼类等补充蛋白质。
2.密切观察:
孕妇要密切关注自身症状变化,如腹痛的部位、程度、频率等,以及是否出现发热、恶心、呕吐等其他伴随症状。因为孕期身体状况特殊,任何细微变化都可能对母婴产生影响,所以需要频繁监测,一般建议每天至少观察3-4次症状情况,并记录下来。
定期进行产检,了解胎儿的生长发育情况,包括通过超声检查监测胎儿的胎心、双顶径、股骨长等指标,一般孕期产检频率会根据孕周有所不同,通常孕早期每4周一次,孕中期每3周一次,孕晚期每2周一次等,通过产检能及时发现胎儿是否受到阑尾炎相关情况的影响。
三、手术治疗情况
1.手术时机选择:
当慢性阑尾炎急性发作,出现剧烈腹痛、炎症难以控制等情况时,即使在孕期也可能需要手术。一般来说,孕中期(14-28周)相对是手术的较适宜时期,此时子宫增大不明显,对手术操作影响相对较小,胎儿也较为稳定。例如,在孕16-24周之间,子宫在盆腔内尚未完全突出,手术视野相对清晰,对子宫的刺激相对较小,发生流产、早产等并发症的风险相对较低。
若孕周较小或较大,手术风险会相应增加。孕早期(小于14周)手术容易刺激子宫引起宫缩,导致流产;孕晚期(大于28周)子宫较大,手术操作可能会影响胎儿,增加早产、胎儿窘迫等风险。
2.手术方式:
通常会选择阑尾切除术,手术要尽量减少对子宫的刺激。手术中会采用适当的体位,如左侧倾斜位等,以减少子宫受压。术后要加强对孕妇和胎儿的监测,因为手术本身可能会对孕妇的身体和胎儿产生一定影响,需要密切观察孕妇的生命体征、腹部恢复情况以及胎儿的胎心、胎动等情况。一般术后需要每天监测胎儿胎心至少2次,观察孕妇腹部切口愈合情况等。
四、特殊人群(孕妇)温馨提示
1.心理方面:
孕妇可能会因为患病而产生焦虑、担忧等情绪,这些不良情绪可能会对自身和胎儿产生不利影响。家属要给予孕妇足够的心理支持,多陪伴、沟通,缓解其紧张情绪。例如,每天抽出一定时间与孕妇交流,了解其心理状态,给予鼓励和安慰,让孕妇保持相对平和的心态,有利于病情恢复和胎儿健康。
2.日常生活:
孕妇要注意休息,保证充足的睡眠,一般每天需要保证7-9小时的睡眠时间。休息时可采取左侧卧位,这样有利于改善子宫胎盘的血液循环。同时,要避免剧烈运动和过度劳累,在日常生活中行动要缓慢、轻柔,防止因腹部用力等情况诱发阑尾炎发作或加重病情。例如,上下楼梯时要一步一步慢慢走,避免快速奔跑、大幅度弯腰等动作。
3.后续随访:
术后孕妇要按照医生的要求进行定期随访,不仅要关注自身身体恢复情况,如切口愈合、腹痛等症状是否消失等,还要密切关注胎儿的生长发育。随访时可能会进行超声检查、胎心监测等项目,通过这些检查及时发现可能出现的问题并进行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