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龈瘤是发生在牙龈组织非真性肿瘤,具局部侵袭性。病因有局部刺激因素(牙石、菌斑、不良修复体)和内分泌因素(妊娠期激素变化)。临床表现为多见于牙龈乳头下前牙唇侧,呈圆形或椭圆形肿块,大小不一,质地软或韧。诊断靠临床检查和影像学检查。治疗主要是手术切除。预防要保持口腔清洁、及时处理不良修复体、定期口腔检查。
病因
局部刺激因素
牙石、菌斑:长期存在的牙石、菌斑等局部刺激物,会不断刺激牙龈组织,引发炎症反应,进而可能促使牙龈瘤的形成。例如,有研究显示,口腔卫生状况差、牙面上有大量牙石堆积的人群,牙龈瘤的发生率相对较高。不同年龄段的人群都可能因口腔卫生维护不佳而面临这种风险,儿童若不注意口腔清洁,也可能因牙面上菌斑、牙石堆积增加患牙龈瘤的潜在风险;成年人由于工作繁忙等原因忽视口腔卫生,同样容易受到影响。
不良修复体:不合适的假牙等不良修复体,会持续摩擦牙龈组织,导致牙龈反复发炎,长期刺激下容易诱发牙龈瘤。不同性别在佩戴不良修复体后受到的影响可能无明显差异,但女性可能因对口腔美观等关注度较高,对不良修复体导致牙龈瘤的情况更为敏感。生活方式方面,如果经常佩戴不合适的假牙且未及时更换,就会增加患病风险。
内分泌因素
女性在妊娠期时,体内激素水平发生明显变化,可能会促使牙龈组织对局部刺激的反应性增强,从而容易发生牙龈瘤,这种情况在妊娠期女性中较为常见。妊娠期女性需要特别注意口腔健康,因为激素变化可能使原本就存在的牙龈炎症加重,进而引发牙龈瘤。
临床表现
部位:多见于牙龈乳头处,以下前牙唇侧牙龈多见。不同年龄的人群牙龈瘤好发部位基本相似,但儿童牙龈瘤相对较少见,若发生在儿童身上,也多好发于前牙区牙龈。
外观:通常表现为圆形或椭圆形肿块,有的有蒂如息肉状,有的无蒂基底较宽。肿块大小不一,小的如米粒,大的可占据多个牙位甚至影响咀嚼和面部外观。不同性别患者的牙龈瘤外观表现无明显特异性差异,但女性妊娠期出现的牙龈瘤可能生长相对较快。
质地:质地有的较软,有的较韧。较软的牙龈瘤可能更容易出血,而较韧的牙龈瘤相对不易出血,但这也不是绝对的,还需结合具体病情判断。
诊断
临床检查:医生通过视诊观察牙龈瘤的部位、大小、形态等,触诊了解其质地、活动度等情况。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检查时需注意操作轻柔,儿童可能会因紧张不配合,医生要耐心安抚以完成检查。
影像学检查:必要时会进行X线检查等,以了解病变区牙槽骨等组织的情况,判断牙龈瘤是否累及牙槽骨等结构,这对制定治疗方案有重要意义。不同年龄患者的影像学表现基本遵循一般规律,但儿童进行X线检查时要注意辐射防护。
治疗
手术切除:是主要的治疗方法,手术需将牙龈瘤及其波及的牙齿周围的牙周膜、骨膜等组织一并切除,以降低复发风险。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手术操作要根据具体病情调整,儿童患者由于口腔解剖结构与成人有差异,手术更要精细操作,避免损伤周围正常组织。
预防
保持口腔清洁:养成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每天早晚正确刷牙,使用牙线等辅助清洁工具,定期洗牙,清除牙石和菌斑。不同年龄人群都应坚持,儿童在家长帮助下养成良好口腔清洁习惯,成年人要自觉维护口腔卫生。
及时处理不良修复体:发现假牙等修复体不合适要及时就医调整或更换,避免长期刺激牙龈。不同性别人群都应关注修复体情况,女性在妊娠期等特殊时期更要注意检查口腔内修复体是否合适。
定期口腔检查:定期到口腔科进行检查,以便早期发现口腔问题并及时处理,包括牙龈的异常情况,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不同年龄人群都应定期进行口腔检查,儿童每半年左右检查一次口腔,成年人每年至少检查一次口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