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龈炎的治疗包括局部用药、全身用药及非药物干预。局部用药有含漱剂如氯己定含漱液、过氧化氢溶液,局部涂敷药物如碘甘油;全身用药有抗生素如阿莫西林、甲硝唑;非药物干预包括正确刷牙、使用牙线等口腔清洁及增加富含维生素C食物摄入、减少甜食和黏性食物摄入等饮食调整,药物治疗需遵医嘱,非药物干预是基础,症状不缓解需及时就医。
一、局部用药
(一)含漱剂
1.氯己定含漱液:0.12%-0.2%的氯己定含漱液具有广谱抗菌作用,能有效抑制菌斑形成,减少牙龈炎症。研究表明,使用氯己定含漱液可显著降低龈沟内的细菌数量,减轻牙龈红肿、出血等症状,一般每天使用2-3次,每次含漱1分钟左右。对于儿童,由于其吞咽功能不完善,使用时需谨慎,避免误吞,可在医生指导下适当调整使用方式。
2.过氧化氢溶液:3%的过氧化氢溶液有一定的抗菌、清洁作用,可用于牙龈炎的含漱,能释放新生氧,有杀菌、除臭的效果,但长期使用可能会导致口腔黏膜灼伤等问题,使用时需注意浓度和频率,一般含漱时间不宜过长。
(二)局部涂敷药物
1.碘甘油:碘甘油具有杀菌、收敛、消炎的作用,可直接涂于牙龈沟内,能缓解牙龈炎症,减轻疼痛。它对多种细菌、真菌有抑制作用,适用于牙龈炎、冠周炎等口腔炎症,一般每天涂敷2-3次。对于孕妇等特殊人群,使用前需咨询医生,因为碘可能对胎儿有一定影响。
二、全身用药
(一)抗生素
1.阿莫西林:在牙龈炎伴有较严重感染时,如存在牙龈明显肿胀、溢脓,全身症状较明显(如发热等),可在医生评估后使用阿莫西林。阿莫西林属于青霉素类抗生素,能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从而发挥杀菌作用。但使用前需进行青霉素皮试,阳性者禁用。对于儿童,要根据体重等因素调整剂量,且需注意可能出现的过敏反应等。
2.甲硝唑:主要用于厌氧菌感染引起的牙龈炎。它能阻碍细菌代谢,促使其死亡。可用于牙龈脓肿、牙周炎等伴有厌氧菌感染的情况。但甲硝唑可能引起胃肠道不适(如恶心、呕吐等)、头痛、眩晕等不良反应,孕妇及哺乳期妇女禁用,儿童使用需谨慎,应在医生指导下根据年龄和病情权衡利弊后使用。
三、非药物干预的重要性
(一)口腔清洁
1.正确刷牙:采用巴氏刷牙法,每天早晚各刷牙一次,每次刷牙时间不少于3分钟。对于儿童,家长要帮助其养成良好的刷牙习惯,选择适合儿童的软毛牙刷,使用适量含氟牙膏,可有效清除牙菌斑,预防和减轻牙龈炎。不同年龄儿童的刷牙指导有所不同,比如3岁以下儿童可由家长帮助刷牙,3-6岁儿童逐渐学习自己刷牙但仍需家长监督。
2.使用牙线:每天使用牙线清洁牙缝,能有效清除牙齿邻面的菌斑和食物残渣,对于预防和改善牙龈炎有重要作用。但儿童使用牙线时需要家长耐心指导,避免操作不当损伤牙龈。
(二)饮食调整
1.增加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摄入:维生素C有助于维持牙龈组织的正常结构和功能,缺乏维生素C可能导致牙龈脆弱、易出血。可多吃新鲜的蔬菜(如西兰花、菠菜等)和水果(如橙子、猕猴桃等)。不同年龄人群对维生素C的需求量不同,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更需要保证充足的维生素C摄入,但要注意避免食用过硬、过烫的食物刺激牙龈。
2.减少甜食和黏性食物摄入:过多的甜食和黏性食物容易黏附在牙齿表面,为细菌滋生提供底物,从而加重牙龈炎。因此,应控制糖果、巧克力、蛋糕等食物的摄入,尤其是儿童,要避免睡前食用这些食物。
需要注意的是,药物治疗牙龈炎应在明确诊断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非药物干预是预防和治疗牙龈炎的基础措施,不同人群在选择治疗和干预方法时需充分考虑自身的年龄、健康状况等因素。如果牙龈炎症状持续不缓解或加重,应及时就医,进行进一步的检查和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