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肝由甲型肝炎病毒引起,经粪-口等途径传播,有急性期不同表现及不同人群差异,可通过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诊断,一般治疗卧床休息、对症治疗,可通过管理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主动免疫接种疫苗、被动免疫用丙种球蛋白)预防。
甲肝的传播途径
粪-口传播:比如被甲型肝炎病毒污染的水源、食物等,健康人接触后就可能感染。例如,在一些卫生条件较差、没有良好饮用水处理和食品卫生监管的地区,容易发生甲肝通过被污染的水源传播的情况;如果食物在加工、储存、售卖过程中被甲型肝炎病毒污染,像未彻底清洗的蔬菜水果、被污染的熟食等,食用后也会感染。
日常生活接触传播:通过密切接触被甲型肝炎病毒污染的物品,如玩具、餐具等,也可能造成传播,尤其是在儿童聚集的场所,如幼儿园等,儿童之间密切接触频繁,更容易发生这种传播方式。
甲肝的临床表现
急性期症状:
黄疸前期:多数患者起病较急,可有发热,体温一般在37.5~38.5℃左右,伴有全身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厌油等症状,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腹痛、腹泻等消化道症状,此期持续1~21天,平均5~7天。
黄疸期:发热消退,皮肤和巩膜出现黄疸,黄疸先从巩膜开始,然后逐渐波及全身皮肤,尿色加深如浓茶样,大便颜色变浅,肝区有压痛、叩击痛,肝脏可轻度肿大,此期持续2~6周。
恢复期:黄疸逐渐消退,症状减轻直至消失,肝功能逐渐恢复正常,此期持续1~2个月。
不同人群表现差异:
儿童:儿童感染甲肝后,症状相对较轻,黄疸发生率较低,很多儿童可能仅表现为轻微的消化道症状,如食欲稍差等,容易被忽视。
老年人:老年人感染甲肝后,病情相对较重,病程较长,发生重型肝炎的风险相对较高,而且恢复较慢,可能会出现更为明显的乏力、黄疸等症状,并且容易合并其他基础疾病,加重病情。
甲肝的诊断
实验室检查:
血清学检查:检测血清中甲型肝炎病毒特异性抗体,如抗-HAVIgM,它是甲型肝炎早期诊断的特异性指标,一般在发病后1~4周即可在血清中检测到,阳性提示近期有甲型肝炎病毒感染;抗-HAVIgG出现较晚,但可长期存在,阳性提示既往感染过甲型肝炎病毒或接种过疫苗。
肝功能检查:可见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明显升高,胆红素升高,反映肝脏炎症和损伤情况。
影像学检查:B超检查可观察肝脏的大小、形态等,有助于了解肝脏的大致情况,辅助诊断。
甲肝的治疗
一般治疗:患者需要卧床休息,直到症状明显减轻,以减少体力消耗,促进肝脏恢复。饮食上要给予清淡、易消化、富含维生素的食物,避免食用油腻、辛辣等刺激性食物,保证足够的热量摄入。
对症治疗:对于有恶心、呕吐症状的患者,可适当给予止吐药物;黄疸明显的患者,可给予退黄药物辅助治疗。
甲肝的预防
管理传染源:对甲肝患者要进行隔离治疗,隔离期一般为自发病之日起3周。对患者的排泄物、用具等要进行消毒处理。
切断传播途径:加强食品卫生监管,保证饮用水安全,不吃生冷食物,蔬菜水果要洗净后食用;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尤其是在接触食物前、便后等。
保护易感人群:
主动免疫:接种甲型肝炎疫苗是预防甲肝最有效的措施,可分为甲肝减毒活疫苗和甲肝灭活疫苗。儿童可按照国家免疫规划程序接种甲肝疫苗,一般1岁以上未感染过甲肝病毒的儿童可接种。成人中未感染过甲肝病毒且有甲肝病毒感染风险的人群,如从事食品加工、公共卫生等行业的人员,也应接种甲肝疫苗。
被动免疫:可使用人丙种球蛋白进行被动免疫,主要用于接触甲型肝炎病毒的易感人群,如密切接触甲肝患者的家庭成员等,注射时间应在接触后1周内,可起到一定的预防作用,但被动免疫的保护时间较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