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置胎盘是妊娠28周后胎盘附着于子宫下段等,发病与多种因素有关,表现为妊娠晚期等无痛性反复阴道流血,腹部检查子宫软等,对母儿有产后出血等影响,处理原则为抑制宫缩等;胎盘早剥是妊娠20周后等正常位置胎盘部分或全部剥离,发病与血管病变等有关,表现为阴道流血等,腹部检查子宫压痛明显等,对母儿有DIC等影响,处理原则为纠正休克等,两者在多方面存在异同,需准确鉴别以采取恰当治疗措施保障母儿健康。
一、定义与发病机制
前置胎盘:是指妊娠28周后,胎盘附着于子宫下段,甚至胎盘下缘达到或覆盖宫颈内口,其位置低于胎先露部。发病机制可能与子宫内膜损伤或病变(如多次流产、刮宫、剖宫产等)、胎盘异常(如胎盘面积过大、胎盘形态异常等)、受精卵滋养层发育迟缓等有关。
胎盘早剥:是指妊娠20周后或分娩期,正常位置的胎盘在胎儿娩出前,部分或全部从子宫壁剥离。发病机制主要与血管病变(如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慢性高血压等)、机械性因素(如腹部外伤等)、宫腔内压力骤减(如胎膜早破时)等有关。
二、临床表现
前置胎盘:主要症状为妊娠晚期或临产时,无诱因、无痛性反复阴道流血。阴道流血时间的早晚、反复发作的次数、出血量的多少与前置胎盘的类型有关。完全性前置胎盘初次出血时间早,多在妊娠28周左右,称为“警戒性出血”,且出血频繁,量较多;部分性前置胎盘出血情况介于完全性前置胎盘和边缘性前置胎盘之间;边缘性前置胎盘初次出血多在妊娠晚期或临产后,出血量较少。
胎盘早剥:主要症状为阴道流血,出血量一般较多,色暗红,可伴有轻度腹痛或腹痛不明显,重度胎盘早剥可出现剧烈腹痛、腰酸、腰痛等,可出现恶心、呕吐、面色苍白、血压下降等休克表现。此外,子宫压痛明显,呈板状硬,胎位不清,胎心异常甚至消失。
三、体征与检查
前置胎盘:腹部检查子宫软,无压痛,大小与妊娠周数相符,胎先露部高浮,常伴有胎位异常,如臀位等。超声检查是诊断前置胎盘的重要手段,可清楚显示子宫壁、胎盘、胎先露部及宫颈的位置,明确前置胎盘的类型。
胎盘早剥:腹部检查子宫压痛明显,其程度与胎盘后积血多少有关,若胎盘早剥面积大,子宫呈强直性收缩,如板状硬。超声检查有助于了解胎盘的部位及胎盘早剥的类型,对可疑及轻型有较大帮助,但对重型胎盘早剥常不敏感。
四、对母儿的影响
前置胎盘:对母体的影响主要是产后出血,由于胎盘附着于子宫下段,子宫肌组织菲薄,收缩力较差,产后胎盘不易完全剥离,可导致大出血。反复出血易引起贫血,产妇抵抗力降低,易发生感染。对胎儿的影响主要是因胎盘位置低,可能导致胎儿早产,早产儿各器官发育不成熟,出生后死亡率增加。
胎盘早剥:对母体的影响包括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产后出血、急性肾衰竭等,严重威胁母体生命安全。对胎儿的影响主要是由于胎盘早剥会导致胎儿供血供氧不足,易发生胎儿宫内窘迫、胎儿死亡等。
五、处理原则
前置胎盘:治疗原则是抑制宫缩、止血、纠正贫血及预防感染。根据孕妇的一般情况、妊娠周数、胎儿是否存活等综合判断。如孕妇阴道流血量不多,一般情况良好,胎儿存活,可采取期待疗法,让孕妇卧床休息,给予镇静、止血等药物治疗,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如阴道流血量多,危及孕妇生命时,无论胎儿孕周大小,应立即终止妊娠。
胎盘早剥:治疗原则是纠正休克、及时终止妊娠、防治并发症。一旦确诊,应及时终止妊娠,根据孕妇病情轻重、胎儿宫内状况等选择合适的分娩方式,如剖宫产等。同时,积极防治DIC、肾衰竭等并发症。
总之,前置胎盘与胎盘早剥在定义、发病机制、临床表现、体征检查、对母儿影响及处理原则等方面均存在异同点,临床医生需准确鉴别,以便采取恰当的治疗措施,保障母儿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