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伤风是由破伤风梭菌引起的急性感染性疾病,该菌经皮肤或黏膜伤口侵入人体,在缺氧环境繁殖产毒致肌肉痉挛等。病因是伤口致厌氧环境利于细菌繁殖,临床表现有潜伏期、前驱期、发作期,诊断依外伤史和典型表现,预防包括伤口处理、主动免疫、被动免疫,不同人群有相应注意事项。
一、病因
破伤风梭菌经皮肤或黏膜伤口侵入人体,常见的伤口类型包括生锈的铁器造成的刺伤、污染泥土或粪便的伤口、深部刺伤(如木刺、荆棘等扎伤)、烧烫伤创面、动物咬伤伤口等。当伤口较深、伤口内有坏死组织或异物、局部组织缺血缺氧时,就为破伤风梭菌的繁殖创造了厌氧环境,使其得以大量繁殖并产生毒素。
二、临床表现
1.潜伏期:通常为7~8天,但也可短至24小时或长达数月、数年。潜伏期越短,预后越差。
2.前驱期:患者可出现乏力、头晕、头痛、咀嚼无力、局部肌肉发紧、烦躁不安等症状,一般持续12~24小时。
3.发作期:典型症状为肌肉强直性痉挛和阵发性抽搐。最先受影响的肌群是咀嚼肌,患者会出现咀嚼不便、张口困难,随后可发展为牙关紧闭;面部肌肉痉挛可导致苦笑面容;颈项肌痉挛可出现颈项强直;背腹肌痉挛时,因背部肌肉较为有力,可形成角弓反张;四肢肌肉痉挛可出现屈肌比伸肌痉挛更明显,导致握拳、屈肘、屈膝等姿态。在肌肉持续紧张收缩的基础上,任何轻微的刺激,如光线、声响、触碰、饮水等,均可诱发患者强烈的阵发性抽搐,发作时患者面色发绀、呼吸急促、口吐白沫、流涎、磨牙、头频繁后仰、四肢抽搐不止。
三、诊断
主要依据患者的外伤史、典型临床表现来诊断。一般根据患者有可疑的外伤史,且出现上述肌肉痉挛、强直等典型症状,即可初步诊断为破伤风。
四、预防
1.伤口处理:对于较深的伤口、污染严重的伤口,应立即用肥皂水和流动清水彻底清洗伤口,然后用碘伏等消毒剂进行消毒。及时清创是预防破伤风的重要措施之一。
2.主动免疫:通过接种破伤风类毒素来获得主动免疫。我国儿童计划免疫程序中,新生儿在出生后3、4、5月龄分别接种百白破疫苗(含有破伤风类毒素),18月龄和6周岁时加强接种,可使人体产生足够的抗体以预防破伤风。
3.被动免疫:对于未接受或未完成全程主动免疫接种,而伤口较深、污染严重的患者,应在受伤后24小时内注射破伤风抗毒素(TAT)或破伤风人免疫球蛋白(TIG)。破伤风抗毒素是马血清制剂,使用前需做皮试,阳性者需进行脱敏注射;破伤风人免疫球蛋白一般无过敏反应,可直接注射,但价格相对较高。
五、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活泼好动,更容易发生各种外伤,家长应注意儿童的安全防护,避免儿童受伤。若儿童有外伤,需按照上述预防措施及时处理伤口和进行免疫预防。由于儿童的免疫系统发育尚未完全成熟,一旦发生破伤风,病情可能进展更快,所以对于儿童的破伤风预防要更加重视。
2.老年人:老年人机体各项功能衰退,免疫力相对较低,受伤后发生破伤风的风险较高。老年人若有外伤,应及时、正确处理伤口,并根据其免疫接种情况决定是否需要进行被动免疫或加强主动免疫。同时,老年人发生破伤风后,病情可能较为严重,需要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3.孕妇:孕妇发生外伤后,预防破伤风的原则与普通人相同,但在使用破伤风抗毒素等药物时需谨慎。因为破伤风抗毒素是马血清制品,可能会对孕妇和胎儿产生一定影响,而破伤风人免疫球蛋白相对更安全,但也需要根据具体情况由医生权衡利弊后决定是否使用。
4.糖尿病患者: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佳时,机体抵抗力下降,伤口愈合能力差,发生破伤风的风险增加。对于糖尿病患者的外伤,要更加严格地进行伤口处理,积极控制血糖,并且按照破伤风预防原则进行免疫预防,以降低破伤风的发生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