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明确尿路梗阻,需进行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及内镜检查。病史采集关注年龄、性别与症状;体格检查包括腹部及泌尿系统检查;实验室检查有尿液和肾功能检查;影像学检查涵盖超声、X线、CT、MRI,各有特点与适用情况;内镜检查包含膀胱镜和输尿管镜检查,各有作用与注意事项。
症状表现:了解患者是否有排尿困难,如尿流变细、排尿费力等;是否有尿频、尿急、尿痛等膀胱刺激症状;是否有腰痛、腹痛等腹部不适症状;是否有血尿情况等。这些症状能为判断尿路梗阻提供初步线索。
体格检查
腹部检查:触摸腹部是否有肿块,若存在肿块可能提示肾脏积水等情况;按压腹部观察患者有无压痛等异常表现。
泌尿系统检查:检查肾脏区域有无叩击痛,如有叩击痛提示肾脏可能存在病变导致梗阻相关情况;检查尿道外口情况,观察是否有狭窄等异常。
实验室检查
尿液检查:尿常规可了解有无血尿、蛋白尿、白细胞等情况,若有大量白细胞可能提示合并尿路感染,而尿路感染可能与梗阻相关;尿细菌培养可明确是否有细菌感染及针对性用药(但此处仅为辅助判断梗阻相关感染情况)。
肾功能检查:血肌酐、尿素氮等指标可反映肾功能情况,尿路梗阻可导致肾功能损害,通过肾功能检查能评估梗阻对肾脏功能的影响程度。例如长期严重尿路梗阻可引起血肌酐升高,尿素氮升高等。
影像学检查
超声检查:
原理与优势:利用超声波对泌尿系统进行检查,无创且可重复性强。能清晰显示肾脏的大小、形态、实质回声以及肾盂肾盏有无扩张等情况,可初步判断是否存在尿路梗阻及梗阻的大致部位。例如肾盂肾盏扩张提示上尿路梗阻可能。
不同人群应用:对于儿童患者,超声是常用的初步检查方法,能较好地观察先天性泌尿系统结构异常导致的梗阻;对于孕妇等特殊人群,超声检查相对安全,可用于评估胎儿泌尿系统梗阻情况等。
X线检查:
腹部平片(KUB):可观察肾脏的大小、位置及有无尿路结石等情况。尿路结石是导致尿路梗阻的常见原因之一,KUB能发现阳性结石。
静脉尿路造影(IVU):通过静脉注射造影剂,观察肾盂、输尿管、膀胱的形态及造影剂排泄情况,能明确尿路梗阻的部位、程度及范围。例如可显示梗阻部位以上尿路扩张,造影剂排泄延迟或受阻等情况。但对于肾功能严重损害的患者可能不适用,因为造影剂可能加重肾功能负担。
CT检查:
优势:能更清晰地显示泌尿系统的解剖结构,对于尿路梗阻的诊断准确率较高。可发现较小的结石、肿瘤等导致梗阻的病变,还能了解梗阻部位周围组织的情况。例如能精确显示输尿管结石的位置及对周围组织的压迫情况等。
特殊人群考虑:对于儿童患者,需权衡辐射剂量与诊断价值,必要时谨慎选择;对于孕妇等特殊人群,需严格掌握适应证,只有在明确诊断需求且受益大于辐射风险时才考虑进行CT检查。
磁共振成像(MRI):
特点:对软组织分辨率高,无需造影剂可多平面成像。对于尿路梗阻的诊断,尤其是对一些先天性畸形、肿瘤等导致的梗阻能提供更详细的信息。例如能清晰显示肾盂输尿管连接部狭窄等先天性畸形情况。
应用注意事项:对于体内有金属植入物(如心脏起搏器等)的患者不能进行MRI检查;对于幽闭恐惧症患者可能不配合检查,需提前做好安抚等准备工作。
内镜检查
膀胱镜检查:可直接观察膀胱内的情况,如有无结石、肿瘤、异物等,还能观察尿道内口情况,对于膀胱颈部梗阻等情况可直接诊断。同时可进行输尿管插管等操作,了解输尿管开口及上尿路情况。但属于有创检查,可能会引起患者不适等情况,检查后需注意观察有无血尿等并发症。
输尿管镜检查:可进入输尿管内直接观察输尿管内的病变,如结石、狭窄等情况,对于输尿管部位的梗阻能明确诊断并可同时进行相应的治疗操作。但同样是有创检查,需评估患者的耐受情况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