嵌顿疝是疝内容物突入疝囊后不能回纳但无血运障碍,绞窄疝是嵌顿疝基础上出现血运障碍;临床表现上嵌顿疝局部痛伴肠梗阻表现无全身中毒症状,绞窄疝局部痛缓解但全身中毒及肠梗阻加重;影像学检查嵌顿疝疝内容物血运无异常,绞窄疝有血运消失等改变;治疗上嵌顿疝早期可试行手法复位,失败或时间长需手术,绞窄疝需紧急手术;不同人群中儿童易延误病情、成人与腹压增高因素相关、老年合并基础疾病风险高,需分别应对。
一、定义与病理生理
嵌顿疝:是指疝内容物通过疝环突入疝囊后,由于疝环局部的弹性收缩,使疝内容物不能回纳至腹腔内,处于嵌顿状态,但此时疝内容物尚未发生血运障碍。多因腹内压突然增高,如剧烈咳嗽、用力排便等,使腹腔内压力瞬间升高,将疝内容物强行推入疝囊并卡在疝环处。
绞窄疝:在嵌顿疝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疝内容物不仅不能回纳,而且发生了血液循环障碍。疝内容物(多为肠管)的血管受压逐渐加重,先出现动脉血流受阻,导致肠管缺血、淤血,若不及时处理,随后静脉回流也受阻,肠管发生坏死、穿孔等严重病理改变。
二、临床表现
嵌顿疝:局部表现为疝块突然增大,伴有明显的疼痛,多为胀痛或牵涉痛,疼痛较为剧烈且呈持续性。若为肠管嵌顿,还可伴有恶心、呕吐、腹胀、停止排气排便等肠梗阻表现,但一般无肠管血运障碍相关的全身中毒症状。例如,腹股沟斜疝嵌顿时,患者腹股沟区可触及质地较硬、有压痛的肿块。
绞窄疝:局部疼痛可因疝内容物发生坏死而有所缓解,但患者全身情况恶化,出现严重的中毒症状,如体温升高、脉率加快、白细胞计数升高、血压下降等。同时,肠梗阻症状加重,可出现肠坏死、腹膜炎表现,如腹痛加剧、腹肌紧张、压痛、反跳痛等。例如,肠管绞窄时,患者可出现腹部压痛明显,腹膜刺激征阳性等表现。
三、影像学检查特点
嵌顿疝:超声检查可发现疝环处有疝内容物嵌顿,疝内容物多为正常结构,血运一般无明显异常。CT检查也可清晰显示疝内容物嵌顿的部位和情况。
绞窄疝:超声检查可见疝内容物血运消失,肠管可能出现水肿、增厚等改变;CT检查可发现疝内容物有缺血、坏死的表现,如肠壁增厚、强化不均匀等。
四、治疗原则
嵌顿疝:早期多可试行手法复位,复位成功后需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手法复位有严格的适应证,一般适用于嵌顿时间较短(多在3-4小时内),局部压痛不明显,无腹膜刺激征的患者。复位时要轻柔,避免损伤肠管。若手法复位失败或嵌顿时间较长,应及时手术治疗,解除嵌顿,还纳疝内容物。
绞窄疝:由于疝内容物已发生血运障碍,必须紧急手术治疗。手术的关键是尽快解除肠管绞窄,恢复肠管血运。若肠管坏死严重,可能需要行肠切除吻合术等。手术中要仔细检查疝内容物的活力,对于血运已丧失的肠管要果断处理。
五、不同人群的特点及应对
儿童:儿童嵌顿疝相对常见,多为腹股沟斜疝嵌顿。儿童嵌顿疝因疝环组织较柔软,有时手法复位相对容易,但儿童对疼痛的耐受和病情变化的反应不如成人明显,容易延误病情。所以对于儿童嵌顿疝,要密切观察,一旦怀疑有绞窄可能,应尽早手术。在护理方面,要减少儿童哭闹、便秘等增加腹压的因素。
成人:成人嵌顿疝和绞窄疝的发生与腹压增高因素关系密切,如长期慢性咳嗽、前列腺增生导致排尿困难等。成人发生绞窄疝时,全身中毒症状相对较明显,在治疗上要更积极地进行手术干预,同时要注意治疗基础疾病,如控制慢性咳嗽、治疗前列腺增生等,预防疝的复发。
老年人群:老年患者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嵌顿疝或绞窄疝时,病情变化可能更为复杂。在评估病情和制定治疗方案时,要充分考虑老年患者的身体耐受性和基础疾病情况。手术风险相对较高,术后要加强护理,预防肺部感染、切口感染等并发症,同时要控制基础疾病,如严格控制血糖等,促进患者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