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侧基底节区腔隙性脑梗死是脑梗死特殊类型,由基底节区小动脉闭塞致局部脑组织缺血坏死,有一般症状和不同部位受损表现,影像学可通过CT或MRI明确,有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病史等危险因素,需控制基础疾病、改善生活方式预防,治疗包括一般治疗、改善脑循环治疗、康复治疗。
一、发病机制
主要是大脑基底节区的小动脉发生闭塞,导致局部脑组织缺血、坏死,进而形成腔隙灶。这些小动脉多为直径1-4mm的深穿支动脉,常见的病因有高血压,长期高血压可使小动脉壁发生玻璃样变性、动脉硬化等改变,最终导致血管闭塞;另外,糖尿病、高脂血症等也会促进血管病变的发生发展,使得血管狭窄、闭塞,引发局部脑组织缺血性损伤。
二、临床表现
1.一般症状:部分患者可能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仅在头颅影像学检查时偶然发现。有些患者可能会出现轻度的头痛、头晕,肢体轻度无力或麻木等症状,症状相对较轻且不典型,容易被忽视。
2.不同部位受损表现
运动功能受损:若累及基底节区的运动传导纤维相关区域,可出现一侧肢体的轻度偏瘫,表现为肢体力量减弱,活动不灵活,比如持物不稳、行走时下肢乏力等。
感觉功能受损:可出现一侧面部或肢体的感觉异常,如麻木感、刺痛感等,感觉减退或过敏等情况也可能发生。
三、影像学表现
通过头颅CT或磁共振成像(MRI)检查可明确诊断。在头颅CT上,表现为双侧基底节区类圆形的低密度影,边界清楚;MRI上则显示为T1加权像低信号、T2加权像高信号的病灶。
四、危险因素及预防
1.危险因素
年龄:随着年龄增长,血管发生病变的几率增加,中老年人群更容易患上双侧基底节区腔隙性脑梗死。
性别:男性相对女性来说,患病风险可能略高一些,可能与男性的生活方式、激素水平等因素有关,比如男性更易有吸烟、饮酒等不良生活习惯。
生活方式:长期吸烟、大量饮酒、缺乏运动、高盐高脂饮食等不良生活方式会增加患病风险。吸烟会损伤血管内皮,饮酒会导致血压升高、血脂紊乱等;缺乏运动容易造成体重超标、血脂异常等。
病史:有高血压病史的患者,如果血压控制不佳,是双侧基底节区腔隙性脑梗死的高危人群;糖尿病患者由于糖代谢紊乱,会影响血管的正常结构和功能,增加血管病变的发生概率;高脂血症患者血液黏稠度增加,血流缓慢,也容易导致血管闭塞。
2.预防措施
控制基础疾病:高血压患者要规律服用降压药物,将血压控制在合理范围内,一般建议血压控制在140/90mmHg以下,对于合并糖尿病或肾病的患者,血压应控制得更严格;糖尿病患者要通过饮食控制、运动和药物治疗等方式将血糖控制在目标范围内;高脂血症患者要调整饮食结构,必要时使用降脂药物来控制血脂水平。
改善生活方式:戒烟限酒,保持健康的饮食习惯,减少钠盐、脂肪的摄入,增加蔬菜、水果等富含维生素和膳食纤维食物的摄入;适量运动,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等;保持健康的体重,通过合理饮食和运动将体重指数(BMI)控制在18.5-23.9kg/m2之间。
五、治疗原则
1.一般治疗:对于有危险因素的患者,要积极控制相关危险因素,如严格控制血压、血糖、血脂等。
2.改善脑循环治疗:可使用一些改善脑循环的药物,增加脑部的血液供应,促进受损脑组织的恢复,但具体药物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3.康复治疗:如果患者出现肢体无力、感觉异常等症状,在病情稳定后应尽早进行康复治疗,包括肢体的运动训练、感觉训练等,帮助患者恢复肢体功能和感觉功能,提高生活质量。对于老年患者,康复训练要循序渐进,根据患者的身体状况制定个性化的康复方案;对于儿童,如果是先天性血管发育异常等特殊情况导致的双侧基底节区腔隙性脑梗死,康复治疗要更加注重儿童的生长发育特点,采用适合儿童的康复手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