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性痴呆的症状表现多样,包括认知功能障碍(如记忆力、执行、语言、视空间功能减退)、精神行为症状(抑郁、焦虑、幻觉妄想、人格改变)、日常生活能力下降(基本生活自理和工具性日常生活能力丧失)、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运动障碍、吞咽困难、大小便失禁);特殊人群中,老年患者恢复慢需家属关心照顾,年轻患者应及时就医治疗基础病,有脑血管病危险因素人群要严格控制相关指标并定期体检。
一、认知功能障碍
1.记忆力减退:近期记忆受损明显,患者难以记住新学的信息,如刚说过的话、刚见过的人或刚做过的事。随着病情进展,远期记忆也可能受到影响。对于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病史的中老年人,这种记忆力减退可能是血管性痴呆的早期信号。而年轻患者若有脑血管畸形等病史,也可能较早出现此类症状。
2.执行功能障碍:表现为计划、组织、决策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下降。例如,患者可能无法合理安排一天的活动,不能完成复杂的工作任务,在处理财务问题时出现困难等。生活方式不健康,如长期大量吸烟、酗酒的人群,执行功能障碍可能更为严重。
3.语言功能障碍:患者可能出现找词困难、语言表达不流畅、命名障碍等情况。在交流时,常常难以准确说出物品的名称,说话内容空洞,语法错误增多。对于既往有多次脑梗死病史的患者,语言功能障碍可能更为突出。
4.视空间功能障碍:患者在空间定向、距离判断等方面出现问题。如在熟悉的环境中迷路,不能准确判断物品的位置,难以完成拼图、搭积木等需要空间感知的活动。老年患者,尤其是有脑白质病变的,视空间功能障碍相对常见。
二、精神行为症状
1.抑郁:是血管性痴呆常见的精神症状之一,患者表现为情绪低落、兴趣减退、自责自罪等。有心血管疾病家族史且长期处于压力状态下的患者,发生抑郁的风险可能更高。
2.焦虑:患者常感到紧张、不安、心烦意乱,可能伴有坐立不安、失眠等症状。生活方式缺乏规律,如长期熬夜的人群,焦虑症状可能更明显。
3.幻觉和妄想:部分患者可能出现幻视、幻听等幻觉症状,以及被害妄想、被偷窃妄想等。有脑动脉硬化、脑供血不足病史的患者,出现幻觉和妄想的几率相对较高。
4.人格改变:患者的性格可能发生明显变化,如原本温和的人变得暴躁易怒,原本节俭的人变得挥霍无度等。老年患者,尤其是有多次脑血管事件发作的,人格改变更为常见。
三、日常生活能力下降
1.基本生活自理能力:患者在穿衣、进食、洗漱、如厕等基本生活技能方面出现困难。随着病情的发展,需要他人越来越多的帮助。对于患有多种慢性疾病的老年患者,日常生活能力下降更为迅速。
2.工具性日常生活能力:如使用电话、购物、做饭、管理财务等能力逐渐丧失。有脑血管病危险因素且缺乏社交活动的人群,工具性日常生活能力下降可能更早出现。
四、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
1.运动障碍:患者可能出现肢体无力、步态不稳、共济失调等症状。有脑梗死或脑出血病史的患者,运动障碍较为常见。年龄较大且合并有骨质疏松的患者,因运动障碍导致跌倒骨折的风险增加。
2.吞咽困难:表现为进食时容易呛咳,吞咽食物费力。这不仅影响患者的营养摄入,还可能导致吸入性肺炎等并发症。对于有脑干梗死病史的患者,吞咽困难可能更为严重。
3.大小便失禁:随着病情进展,患者可能出现对大小便的控制能力下降,出现失禁现象。老年女性患者,尤其是有盆底肌肉松弛病史的,大小便失禁可能更明显。
特殊人群温馨提示:老年患者由于身体机能下降,出现上述症状时恢复相对较慢,家属应给予更多的关心和照顾,帮助患者进行康复训练和日常生活护理。年轻患者若有相关症状,应及时就医明确病因,积极治疗基础疾病,改善生活方式。对于有脑血管病危险因素的人群,如高血压、糖尿病患者,应严格控制血压、血糖,定期进行体检,以便早期发现血管性痴呆的迹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