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性脑膜炎是严重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不同年龄段致病菌有别,感染途径包括血行和直接蔓延,有发热、头痛等一般症状及脑膜刺激征表现,通过腰椎穿刺和影像学检查诊断,治疗用敏感抗生素及对症支持,预后与多种因素有关,可通过疫苗接种和避免感染预防。
一、定义
细菌性脑膜炎是由细菌感染引起的脑膜炎症,是一种严重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细菌可通过血行感染、直接蔓延等途径侵犯脑膜。
二、病因
1.常见致病菌
不同年龄段致病菌有所差异。新生儿(出生0-28天)常见致病菌有B族链球菌、大肠埃希菌等;婴幼儿(1个月-5岁)常见致病菌有流感嗜血杆菌、肺炎链球菌等;儿童及成人常见致病菌有肺炎链球菌、脑膜炎奈瑟菌等。例如,肺炎链球菌在儿童和成人中较为常见,可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当人体免疫力下降时,细菌可侵入血液,进而到达脑膜引发炎症。
2.感染途径
血行感染:细菌从身体其他部位的感染灶,如肺部感染灶,通过血液循环到达脑膜。
直接蔓延:邻近部位的感染直接蔓延至脑膜,如中耳炎、鼻窦炎等感染可蔓延至脑膜引起炎症。
三、临床表现
1.一般症状
发热:多数患者会出现发热症状,体温可高达39℃甚至更高,新生儿由于体温调节中枢不完善,发热表现可能不典型,可能仅表现为体温不稳定。
头痛:是常见症状之一,头痛程度较为剧烈,可伴有恶心、呕吐,婴幼儿可能表现为哭闹不安、拒食等。
意识障碍:病情严重时可出现意识障碍,如嗜睡、昏睡甚至昏迷。儿童可能较成人更容易出现烦躁、精神萎靡等表现。
2.脑膜刺激征
颈项强直:患者颈部肌肉僵硬,被动屈伸颈部时阻力增加。
克氏征阳性:患者仰卧,膝关节屈曲成直角,然后伸展小腿,因屈肌痉挛而伸膝受限,并有疼痛及阻力。
布氏征阳性:患者仰卧,前屈其颈时发生双侧髋、膝部屈曲;压迫其双侧面颊部引起双上臂外展和肘部屈曲。
四、诊断
1.腰椎穿刺
脑脊液检查是诊断细菌性脑膜炎的重要依据。脑脊液压力常升高,外观混浊,白细胞计数明显升高,以中性粒细胞为主,蛋白质含量增高,糖含量降低,氯化物含量也可降低。例如,肺炎链球菌脑膜炎患者的脑脊液可呈脓性,白细胞数可达数千×10^6/L,糖含量显著降低。
2.影像学检查
头颅CT或MRI检查:有助于发现是否存在脑水肿、脑室炎、脑脓肿等并发症。在疾病早期,CT可能无明显异常,随着病情进展,可发现脑膜强化、脑实质改变等。
五、治疗
1.抗生素治疗
根据病原菌选用敏感抗生素。如肺炎链球菌脑膜炎,可选用青霉素等;脑膜炎奈瑟菌脑膜炎可选用青霉素、头孢曲松等。抗生素应早期、足量、足疗程应用,以尽快控制感染。
2.对症支持治疗
降低颅内压:可使用甘露醇等药物降低颅内压,缓解头痛、呕吐等症状。对于婴幼儿,要特别注意控制颅内压,避免发生脑疝等严重并发症。
维持水电解质平衡:根据患者的病情补充水分和电解质,保证患者的营养需求。
六、预后及预防
1.预后
预后与多种因素有关,如患者年龄、致病菌种类、治疗是否及时等。新生儿和老年人预后相对较差,病死率较高。及时有效的治疗可降低病死率和后遗症的发生风险,部分患者可能会遗留神经系统后遗症,如智力低下、癫痫、脑积水等。儿童患者如果治疗不及时或不规范,也可能影响其生长发育和神经系统功能。
2.预防
疫苗接种:如流感嗜血杆菌疫苗、肺炎链球菌疫苗、脑膜炎奈瑟菌疫苗等的接种可有效预防相应细菌引起的脑膜炎。婴幼儿应按计划接种疫苗,成人中高危人群也可考虑接种相关疫苗。
避免感染: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如勤洗手等,避免接触感染源。对于有基础疾病、免疫力低下的人群,要积极治疗基础疾病,增强免疫力,减少感染的风险。在流感流行季节,要注意防护,避免前往人员密集场所,防止呼吸道感染,因为呼吸道感染可能是细菌血行感染的诱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