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发性肺结核是成人肺结核最常见类型,发病机制有内源性复发和外源性再感染,临床表现有全身和呼吸系统症状及相应体征,诊断靠影像学和痰结核分枝杆菌检查,治疗遵循抗结核化疗原则并对症治疗,预防需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
一、继发性肺结核的定义
继发性肺结核是指再次感染结核分枝杆菌或初次感染结核分枝杆菌后潜伏在体内的结核分枝杆菌重新繁殖而发生的肺结核,是成人肺结核的最常见类型。它可发生在原发感染后的任何年龄,多见于成年人。
二、发病机制
内源性复发:初次感染结核分枝杆菌后,结核分枝杆菌可在体内潜伏,当人体免疫力下降时,潜伏的结核分枝杆菌重新繁殖引起发病,这是继发性肺结核最主要的发病方式。例如,一些老年人由于随着年龄增长免疫力逐渐下降,就容易出现内源性复发的继发性肺结核。
外源性再感染:外界的结核分枝杆菌再次侵入人体引起发病,但相对内源性复发来说较少见。
三、临床表现
症状
全身症状:常见午后低热、盗汗、乏力、消瘦等。儿童患者可能会有生长发育迟缓等情况,因为结核分枝杆菌感染消耗身体能量,影响儿童正常的生长代谢。例如,一个正在生长发育的儿童患继发性肺结核后,可能比同龄儿童更瘦弱,身高增长也相对缓慢。
呼吸系统症状:咳嗽、咳痰是常见症状,有的患者会有咯血,咯血的量可多可少,少量咯血可能仅表现为痰中带血,大量咯血时可危及生命。还可能出现胸痛,当病变累及胸膜时可出现胸痛,疼痛性质多为隐痛或刺痛。
体征:早期病灶较小或位于肺组织深部时,可能无明显体征;随着病情进展,病变范围较大时,可出现患侧呼吸运动减弱、叩诊呈浊音、听诊可闻及支气管肺泡呼吸音或湿啰音等。
四、诊断方法
影像学检查
胸部X线检查:是常用的检查方法,可发现肺部病变的部位、范围、形态等。继发性肺结核的X线表现多样,可呈浸润性病灶(如云雾状、片状阴影)、干酪样病灶(密度较高、边缘清晰的团块状阴影)、空洞形成等。例如,浸润性肺结核在X线片上常表现为肺尖或锁骨下区的片状阴影。
胸部CT检查:对于发现微小病变、确定病变范围等比X线更敏感,尤其是对于一些隐蔽部位的病灶或需要鉴别诊断的情况,胸部CT有重要价值。比如,对于一些不典型的继发性肺结核,胸部CT能更清晰地显示病灶细节。
痰结核分枝杆菌检查
痰涂片镜检:是简单快速的检查方法,但阳性率较低。如果痰涂片找到结核分枝杆菌,对诊断有重要提示作用。
痰结核分枝杆菌培养:是诊断肺结核的金标准之一,不仅可以明确是否有结核分枝杆菌感染,还可以进行药物敏感性试验,为制定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五、治疗原则
抗结核化学药物治疗:遵循早期、规律、全程、适量、联合的原则。常用的抗结核药物有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乙胺丁醇等。不同年龄的患者用药有一定差异,儿童患者在用药时要特别注意药物的剂量和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如异烟肼可能会引起儿童周围神经炎等,需要密切监测。老年人由于肝肾功能可能有所减退,用药时也需要调整剂量并密切监测肝肾功能。
对症治疗:对于咯血患者,根据咯血的量采取相应的措施,少量咯血可休息、止血等对症处理;大量咯血时需采取急救措施,如保持呼吸道通畅、应用止血药物等。对于有发热等全身症状的患者,可适当进行退热等对症支持治疗。
六、预防措施
控制传染源:早期发现继发性肺结核患者并进行隔离治疗,是预防继发性肺结核传播的重要措施。对肺结核患者的痰液进行规范处理,避免痰液污染环境。
切断传播途径:肺结核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所以要保持室内通风良好,咳嗽、打喷嚏时要用纸巾捂住口鼻等。
保护易感人群:对于结核菌素试验阳性、有密切接触史等高危人群,可以考虑预防性服用抗结核药物,但需要在医生的评估下进行。另外,接种卡介苗是预防肺结核的有效措施之一,新生儿应及时接种卡介苗,儿童也应按照国家免疫规划程序接种卡介苗等疫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