疝气是脏器或组织离开正常解剖位置进入另一部位的现象,按发生部位和病因分为腹股沟疝、股疝、脐疝、切口疝、白线疝等。其病因包括先天性腹膜鞘突未闭等和后天性年龄增长、慢性腹压增高、手术史、肥胖与代谢疾病等。典型症状为可复性包块、局部坠胀感或隐痛,诊断通过体格检查和影像学检查。治疗原则为非手术治疗(仅限部分婴儿腹股沟疝及年老体弱不能耐受手术者)和手术治疗(根治方法),特殊人群如婴幼儿、老年人、孕妇有不同注意事项。预防需控制腹压、管理体重,术后护理避免剧烈运动及提重物、及时换药。并发症有嵌顿疝、肠梗阻、补片感染,需紧急处理。患者应重视早期症状,特殊人群在医生指导下诊疗以获良好预后。
一、疝气的定义与分类
疝气是指人体内某个脏器或组织离开其正常解剖位置,通过先天或后天形成的薄弱点、缺损或孔隙进入另一部位的现象。根据发生部位和病因,疝气可分为以下几类:
1.腹股沟疝:最常见类型,占所有疝气的70%~80%,多因腹股沟区肌肉或筋膜薄弱导致腹腔内容物(如小肠、大网膜)突出至阴囊或腹股沟管。
2.股疝:发生于股管,多见于中老年女性,因股环解剖结构特殊易形成嵌顿。
3.脐疝:通过脐环突出,婴儿期常见(与脐部闭合不全相关),成人脐疝多与肥胖、妊娠或腹压增高相关。
4.切口疝:手术切口愈合不良导致,发生率随手术次数增加而升高。
5.白线疝:发生于腹壁中线白线处,与腹直肌分离或白线薄弱相关。
二、疝气的病因与危险因素
1.先天性因素:腹膜鞘突未闭(导致小儿腹股沟疝)、腹壁肌肉发育缺陷等。
2.后天性因素:
年龄增长:腹壁肌肉弹性下降,胶原代谢异常。
慢性腹压增高:长期便秘、慢性咳嗽、前列腺增生排尿困难、重体力劳动、妊娠等。
手术史:切口感染、术后腹壁张力过高或缝合技术不当。
肥胖与代谢疾病:体重超标增加腹压,糖尿病影响组织愈合。
三、疝气的临床表现与诊断
1.典型症状:
可复性包块:站立、咳嗽或用力时出现,平卧或用手按压可消失。
局部坠胀感或隐痛:包块突出时明显,嵌顿后可出现剧烈疼痛、肠梗阻症状(如呕吐、停止排气排便)。
2.诊断方法:
体格检查:通过触诊判断包块性质、大小及可复性。
影像学检查:超声(首选)、CT或MRI用于复杂病例或术前评估。
四、疝气的治疗原则与方案
1.非手术治疗(仅限部分婴儿腹股沟疝及年老体弱不能耐受手术者):
疝带压迫:临时缓解症状,但长期使用可能加重局部粘连或嵌顿风险。
2.手术治疗(根治方法):
开放手术:无张力疝修补术(使用补片加固薄弱区)。
腹腔镜手术:创伤小、恢复快,适用于双侧疝或复发疝。
特殊人群:小儿疝气通常行单纯疝囊高位结扎术;嵌顿疝需急诊手术复位并修补。
五、特殊人群的注意事项与人文关怀
1.婴幼儿:
1岁以内腹股沟疝可能自愈,建议观察并避免哭闹。
嵌顿疝需立即就医,延误可能导致肠管坏死。
2.老年人:
术前需评估心肺功能及合并症(如高血压、糖尿病),控制慢性咳嗽及便秘。
术后鼓励早期下床活动,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
3.孕妇:
妊娠期脐疝或腹股沟疝可能加重,建议产后手术。
术中需避免损伤子宫及胎儿。
六、预防与生活方式调整
1.控制腹压:积极治疗慢性咳嗽、便秘及前列腺增生,避免重体力劳动。
2.体重管理:通过饮食及运动维持BMI在18.5~23.9kg/m2。
3.术后护理:
3个月内避免剧烈运动及提重物。
切口感染者需及时换药,防止补片排斥反应。
七、疝气的并发症与紧急处理
1.嵌顿疝:肠管或网膜卡压超过6小时可能缺血坏死,需急诊手术。
2.肠梗阻:表现为腹痛、呕吐、腹胀及停止排气排便,需立即就医。
3.补片感染:术后发热、切口红肿需行细菌培养及抗感染治疗,必要时取出补片。
通过科学分类、病因分析及个体化治疗,疝气可获得良好预后。患者需重视早期症状,避免拖延导致严重并发症,特殊人群更需在医生指导下制定诊疗计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