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囊肿是肾脏内含液体或半固体物质的囊性病变,分先天性(多与遗传有关)和后天性(与肾小管梗阻等有关),影像学表现为无回声或低密度影等,多数无症状,大囊肿可致腰痛等,治疗依情况随访或穿刺、手术;肾积液是尿液排出受阻致肾盂肾盏扩张,因尿路梗阻等致,影像学有肾盂肾盏扩张表现,有腰部胀痛等症状,治疗是解除尿路梗阻,不同年龄患者治疗需考虑生理特点。
一、定义与本质
肾囊肿:是肾脏内出现单个或多个与外界不相通的囊性病变,囊内含有液体或半固体物质,可为先天性或后天性。先天性肾囊肿多与遗传因素有关,后天性肾囊肿可能与肾小管梗阻等因素相关。
肾积液:是尿液从肾盂排出受阻,蓄积后肾内压力增高,肾盂肾盏扩张,肾实质萎缩,主要是由于尿路梗阻导致尿液排出不畅引起,常见原因有输尿管结石、肿瘤、狭窄等导致的尿路梗阻。
二、影像学表现差异
肾囊肿:在超声检查中表现为肾脏内圆形或椭圆形无回声区,边界清晰;CT检查可见边界清楚的低密度影,CT值接近水的密度;磁共振成像(MRI)检查T1加权像呈低信号,T2加权像呈高信号。
肾积液:超声检查显示肾盂肾盏扩张,内为液性暗区;CT检查可见肾盂肾盏扩张,尿液潴留形成的低密度区;MRI检查T1加权像为低信号,T2加权像为高信号,但信号强度与尿液浓度等因素有关。
三、临床表现不同
肾囊肿:大多数肾囊肿患者无明显症状,多在体检时发现。当囊肿较大压迫周围组织或引起并发症时,可能出现腰部胀痛、血尿等症状,若合并感染还可出现发热等表现。对于儿童先天性肾囊肿,需关注是否存在遗传综合征相关表现,如某些遗传性肾囊肿病可能伴有其他器官的异常表现。
肾积液:主要症状与梗阻的程度和部位有关,轻度肾积液可能无明显症状,随着积液增多可出现腰部胀痛,若合并感染可出现发热、寒战、尿频、尿急、尿痛等症状。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儿童肾积液可能影响肾脏发育,需要及时处理,而成人肾积液若长期不处理可导致肾功能逐渐受损。
四、病因区别
肾囊肿:
先天性:部分与遗传基因缺陷有关,如常染色体显性多囊肾病,是由于特定染色体上的基因异常导致肾脏出现多个囊肿,有家族遗传倾向,不同年龄段均可发病,儿童期可能就有囊肿形成的基因携带,但不一定立即发病。
后天性:可能与肾小管的局部梗阻有关,随着年龄增长,肾小管发生退变等情况可能导致局部梗阻形成囊肿;另外,肾脏的感染、外伤等也可能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后天性肾囊肿形成。
肾积液:
尿路梗阻:任何导致尿路管腔狭窄或阻塞的原因都可引起肾积液,如儿童常见的肾盂输尿管连接部狭窄,这是由于胚胎发育过程中该部位发育异常导致梗阻;成人常见的输尿管结石,结石堵塞输尿管引起尿液排出受阻;泌尿系统肿瘤,如肾盂癌、输尿管癌等生长阻塞尿路;此外,盆腔肿瘤压迫输尿管等也可导致肾积液。
神经源性膀胱:神经系统病变导致膀胱功能障碍,尿液不能正常排出,也可引起肾积液,这种情况在神经系统疾病患者中较为常见,如脊髓损伤、糖尿病神经病变等患者。
五、治疗原则差异
肾囊肿:
无症状小囊肿:一般定期随访观察,每6-12个月进行超声等检查,监测囊肿大小、形态等变化。对于儿童先天性肾囊肿,要密切关注囊肿对肾脏发育的影响,定期评估肾功能等指标。
有症状或较大囊肿:可考虑穿刺抽吸囊液并注入硬化剂,或者手术治疗,如腹腔镜下囊肿去顶减压术等。但儿童患者手术需谨慎评估,优先考虑对肾脏功能影响小的治疗方式。
肾积液:主要是解除尿路梗阻,根据病因采取相应治疗措施。如输尿管结石引起的肾积液,可根据结石大小、部位等采取体外冲击波碎石、输尿管镜取石或经皮肾镜取石等;肾盂输尿管连接部狭窄导致的肾积液可采用肾盂成形术等手术治疗;对于神经源性膀胱引起的肾积液,可能需要留置尿管、膀胱造瘘等引流尿液,同时治疗原发病。不同年龄患者治疗时需充分考虑其生理特点,儿童患者在手术及术后恢复等方面需特别注重对肾脏功能和生长发育的保护。